文學作品是語文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的良好載體,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陣地。江蘇江陰市某中學教師陸永興看到了這一本質:“《白雪》成功的表現了孫君仙同誌的生命力何等強大!人,應該像您那樣的精神活著才有意義!目下時行的無所作為的享樂主義不能算作人生,假定算作人生的話,那也實在是對寶貴人生的一種糟蹋。”我們的黨和政府及學校,就是要培養具有進取精神,創造生活和美好人生的新一代,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內在要求。

閱讀乃至寫作文學作品,應當成為青少年的一種生活方式和高雅追求。在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的今天,要做到這一點還不容易,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又必須切實去做。俄國科學家皮羅果夫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力求把教書育人和閱讀(優秀作品)育人結合起來,把師教和學生自我教育結合起來。

我衷心地希望青少年朋友們,早一點走進文學――純淨而善美的精神家園,讓文學的春風把人格、自信、勇氣、理想、意誌和良心吹進我們的心靈吧!這也許是素質教育的真義之一。

《白雪》作者已經獲獎,卻不知為出版佳作《白雪》而操勞的陝西人民出版社(頭版)的周鵬飛社長、太白文藝出版社(再版)的陳華昌社長和孫見喜同誌是否也獲獎了?若沒有,筆者借此機會投上一票。文學是哺育人民的奶汁,文學育人是一項百年大計和巨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協作才能完成。

選自:2001年4月12日《文化周刊》

2001年5月16日《棗陽日報》

2003年3月31日《各界導報》

詹華如:編審,著有散文集《梅韻集》《硯耕集》《英傑頌》和《湖北革命史新探》等。

天道酬勤會有時

――君仙老師及其《鏡子》印象記

高晶華

有幸能拜讀君仙老師所著文稿《鏡子》,並能在小說出版時寫上幾句心裏話,算是我對孫老師敬佩之情的詮釋。我與君仙老師隻謀過一麵,但對她的作品賞讀較多,其人其文使我深受感染和啟迪。

我以為,不論是君仙老師,抑或是其小說,無不充滿了滄桑和厚重感,這種感覺緣於她對苦難人生的體味和刻畫。1985年,由於種種原因,孫老師從西安某廠提前退了下來,因當時生活窘迫,按常人所思,每月隻發二十多塊錢的她應該為自己母女倆的生計四處奔波。可是,孫老師並未這樣做,而是將自己“關閉”起來,選擇了一條布滿荊棘、周期漫長但又孕育著明媚春光的文學創作之路。當一些文人作家手握鼠標、坐在電腦麵前點擊思想之時,可否有人知道,在古都西安東北角的某棵大樹下,正坐著一位用短得不能再短的鉛筆在撿來的煙盒廢紙上潛心創作之人。當一些文人作者在爭分奪秒地製造“文化快餐”之時,可否有人知道,一位纖纖婦女為了寫成一篇文稿,一坐就是十年八載。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勞一份才。1994年,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白雪》問世,人們帶著好奇和敬慕之心開始關注這位持戈而出的中年作家。時隔五載,一部洋洋六十八萬字的小說《鏡子》又在她的筆下寫就,可以想見,一名隻上過五年小學甚至連查字典都困難的作家,精巧地將幾代鮮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駕馭在六十年的長河裏,是何等的不易。

掩卷靜思,是一種什麼信念支配著她如同一頭忍辱負重的老黃牛在文學的原野上奮力開拓,又是一種什麼力量激勵著她在熙熙攘攘的文學殿堂裏孤注一擲,我以為,這種信念和力量來自一名命運多舛的普通作者對普通生活的頓悟、對普通命運的關注、對普通人生的思索和對自我的挑戰。小說《鏡子》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發生在北方一個古老小山村裏一個普通的家庭,因故被迫舉家遷移到城市後,老少四代人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中,家庭、事業、愛情的沉浮顛宕,個人小家庭與社會大家庭的衝撞,折射出幾代人不同心路曆程,刻畫了社會眾生的心態和命運。這是對生命苦難的記憶,具有深邃的曆史感,文風時出規範,感情誠摯嚴肅,倘若缺乏深厚的生活底蘊和高尚的審美情操,缺乏比常人更為艱辛的勤奮學習,缺乏對生活命運的理性思考,缺乏堅忍不拔的意誌,是難以寫成的。

我等才疏學淺,不配對當今文學評頭論足,但是看過一些小說後,又讀了《鏡子》,還是有點想法,姑且鬥膽妄說幾句吧。在這個世紀交替的背景裏,一些作家隨遇而安,放棄了對文學價值更高的追求,將文學更多地出賣給技術主義,文學真、善、美的教化功能正在弱化,現代文學正成為一種商業附庸,其娛樂價值、商業價值甚至大於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審美情趣趨於庸俗,出現了所謂“寶貝”“浴女”之流的“媚俗文學”。有的作家一兩個月即可寫成一部長篇。像“尋根文學”那樣對美的純粹追求的浪潮現在已難以見到。而君仙老師沒有隨波逐流,沒有被商業利益所驅動,她的創作動機是十分純潔的。不論是“陽春白雪”的《白雪》還是“以鏡為鑒”的《鏡子》,都給人以教義與啟迪,讓讀者去感悟生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對追求美好人生的闡釋。

人生就好像是一頭跋涉的駱駝,不怕眼前盡是沙漠,可怕的是心中沒有綠洲。我們衷心期待著君仙老師能奉獻給讀者更多更好的作品。

2001年10月

選自:2002年1月28日《三秦都市報》

2003年1月30日《當代女報》

2003 年3月7日《各界導報》

讀《鏡子》感想

君仙大姐:

春節快樂!昨夜送走了一年的忙碌,今天是正月初一,辭謝了朋友的邀請,暫停和家人隨喜,我獨自關在樓上給您寫此信。因為我讀了《鏡子》後很想和您聊幾句,這會使這個春節過得更有意義。

由於雜事纏擾,斷斷續續看完了這部小說。而《鏡子》宏觀場景還是被我看得真切的――六七十年代的歲月,六七十萬字的故事,從四五代人的家庭生活到農、工、政、學、兵、商五行六業及小手工、撿破爛等廣泛的社會生活,千姿百態、神情各異的人物畫像……你的新作無愧是一麵巨大的鏡子,照出了曆史的曲折與變遷、國家的興旺與發展、社會的繁雜與遞進、生活的艱辛與歡樂、民眾的惰性和創作力、農村的落後與希望……它也照出了靈魂的墮落與升華,以及人心的脆弱與堅強、褊狹與寬容、渺小與博大、灰暗與鮮亮、委瑣與坦蕩、邪惡與善良、歪斜與正直、自私與博愛……這麵《鏡子》不簡單。還幫助我照出了自身的弱點與缺點,使我不知不覺地從善如流,走進了李棉姑、李春陽、羊太白、鄭家恒、孫淑紅、錢中意、幸科研、張封、帥統籌他們的心靈,鼓舞著自己更執著地去做一個正直的公民和勤奮的勞動者。書中著墨不多的嶽師傅、馬功效、居連利、紀書記等熱心漢子,以及數筆帶過的包太旭、姚望塵、胡海波、馬驍馳等等,都使人感到了可敬可愛。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嘛。上麵提到的這些小人物,構成了民眾的基礎和民族的脊梁。有了他們的堅挺,李彙、仲朋坡、陳振東、林兆芳、項作萬、江毛蘭、勾辛冷之流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是無法使我們的民氣民心佝腰僂背的。

像錢中舉的晚節不保,耽於淫樂,最終也隻能向隅而泣。他不曉得鳳凰(李春陽)的珍貴而甘於棲宿於有夫之婦(幹葉之流)群中,隻能說明他的愚蠢,連守了半輩子的中庸之道也淪落崩塌了,哪能活出個人樣來呢?倒是浪子賴雙司後來“一身整潔,已戒了煙酒,背個帆布包幹點零活”轉向自立自強勞動謀生之路。看來,“百貨大樓那位年輕清潔工”是要被他娶過去的。是他做人天良未泯呢還是李春陽等正直人士直接間接的影響使他釋然?抑或是社會生活的主流裹挾著他向前?我想是多種因素交互的合力在起作用吧?

《鏡子》中有許多婚變的情節對現在的年輕人很有啟發意義。最引人注目的是錢儲書沒能堅持自己初衷而遷就於無賴的糾纏威迫輕率成婚,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和半輩子的痛苦。所有純潔美麗的姑娘都應關注她悲劇的原因,從她身上吸取教訓。而他兄弟錢程找對象的故事更能發人深思:對談了好長時間已有感情且“關係基本確定下來”的米海貝,僅因她“突然患了花粉過敏症”就同她分手,那感情也太不值錢啦。為什麼就不能對她關愛有加呢?由此可見錢程即使不算人格有缺陷,也是不夠重情重義的,他後來誤信人言錯失葉曦娶了個一肚子壞水的勾辛冷為妻,也是他患得患失缺乏主觀的性格造成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吃盡苦頭怨不得別人呀。“葉曦”這兩個字寫起很好看,和“勾辛冷”形成鮮明的對照。看來大姐替書中人物取名是頗具感情色彩的。葉曦人美名更美,心靈更美,但願有幸在生活中結識“葉曦”們的未婚男性讀者在這裏多照照“鏡子”,多從錢程身上分析一下“性格即命運”這句話的合理性,千萬別錯失良緣啊!

原以為您寫了《白雪》已“用去”自己生活經曆的大部分,怕一時難以再寫出大部頭的書來,看了《鏡子》又聽了您的電話敘述,才知君仙大姐是個編故事的能手,將道聽途說順手拈來,天衣無縫渾然成書,似一氣嗬成,似親曆親見親身體驗一般,如何不打動讀者!我就是被書中人物的命運“牽”住了心和眼睛,看了第一章想看第二章,讀了上頁急於翻下頁。雖因事情太忙分個把月的早晚讀完了,還是讀得不亦樂乎。

您的小說使我感到很親切、很自然、很樸實。洋溢著真情的美麗。您仁慈的愛心、善意的良知和沉甸甸的責任感,都引起我的共鳴。您的書會使讀者的心靈和生活變得更美好的。

唯一建議的是以後寫書,是否可以對房間庭院的描寫不拘一格些,詳略有別,手法各異些。這樣或許更能使年輕的讀者看得賞心悅目些。我和您是差不多年齡的人,生活節奏也接近,年輕人可能更喜歡色彩變換快些,跳躍幅度大些的描寫吧。我僅是猜測,我就那麼點水平,用文字很難一一恰當地表達,容我以後用拉家常的方式和您交換看法。

有好多個朋友接二連三的打電話來催我出去走走,且就此打住。

望善自珍攝!

浙江省台州

讀者 王楚雲

草於2003年2月1日

從《白雪》到《鏡子》

――孫君仙作品讀後感

張三學

我是作家孫君仙大姐作品的老讀者,早在1996年從《邯鄲晚報》上讀到《白雪》小說出版情形時,就去信到西安求索閱讀收藏。時隔六年,在上海又買到孫大姐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鏡子》,春節回河北家鄉休假期間抓緊讀了一遍。孫大姐作為一位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作者,卻在“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段又寫出了有六十八萬字,時間又跨度六十多年的長篇,對此我甚是敬佩。

我是出生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區的一位農民的兒子,也是峰峰煤礦的職工子弟,是一位長期生活在平民階層中的普通人,因此對於《鏡子》或者《白雪》書中所描寫的社會大眾的心路曆程及心願命運的故事情節,讀後備感真實,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由於受當語文教員家兄的影響,從小就喜歡文學作品,近幾年更是喜愛閱讀收藏像孫大姐這樣從普通階層中奮發圖強,曆經坎坷成長起來的作家的作品。所以這幾年作者在書的扉頁上簽名題字的文學作品在我的書櫃裏增加了許多。

讀了《鏡子》小說,我覺得也和《白雪》作品一樣,使人有一種“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滄桑感,使人有一種“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厚重感,作者以樸實無華的筆墨,以寫實的風格,描繪出社會中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刁滑的較量,告誡提醒讀者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做事就要認認真真。《鏡子》書中熱情謳歌了以李棉姑、李春陽為代表的普通傳統的正直善良的女性勤勞樸實,敢於向命運抗爭的優秀品格,書寫了以鄭家恒、錢中繼為線索的忠厚老實、艱苦樸素的中國幾代農民的生活經曆,歌頌了以錢中意、幸科研為榜樣的任勞任怨、心懷祖國的知識分子勤奮工作,努力拚搏的動人場麵。同時,也以生活和自然現象為據,描寫了以錢中舉為影子的一些當權者從善良走向墮落的軌跡。更是淋漓盡致地、尖銳地鞭撻譴責了目前社會上司空見慣的如書中的李彙、幹葉、賴雙司、勾辛冷、仲朋坡等卑鄙小人勢利之徒的可悲可恨的行徑。小說描寫了婆姨之間,夫婦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親戚朋友之間,同學同事之間,領導與普通人之間的社會叢生的心態及心願是原原本本的,是真真實實的,也像《白雪》一樣,是一部教育人們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奮發圖強,努力向上的好作品。這正如陝西省委副書記艾丕善同誌的秘書高晶華所寫的《天道酬勤會有時》的評論文章所指出的那樣:不論是“陽春白雪”的《白雪》,還是“以鏡為鑒”的《鏡子》,都給人以教益與啟迪,讓讀者去感悟生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對追求美好人生的闡釋。同時從孫大姐的後記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省委副書記艾丕善和其秘書高晶華同誌的重視,如果沒有陝西省工商業聯合會李永民書記的幫助,沒有作協王愚、張素文同誌的鼓勵,尤其是如沒有陝西省偉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向炳偉的鼎力資助,沒有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熱情等,這位生活拮據的女性作家,這位曆經磨難的普通女同誌的《鏡子》小說是難於及時出版發行的,也和其第一部《白雪》處女作一樣,在出版時,是在出版社正直好心的領導、責編的關注肯定下,才能得以順利出版發行的。這也有力地說明了生活在平民階層的普通作家,是十分需要社會上各方麵的,尤其是各級有關領導的大力關懷,才能茁壯成長的。在此,我深切地呼籲社會各階層,尤其是領導階層的人們,要更加關注重視普通作家寫普通生活的文學作品的出版發行,以便給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樸實原本的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狀況和心路曆程、心態願望的文學作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2003年2月3日寫於邯鄲

《鏡子》有感

肖建波

我慶幸自己從一位朋友手裏借到長篇小說――《鏡子》。

我熱愛文學,但沒看過多少書。上學時,家長、老師都認為與考試無關的書全是閑書,荒廢學業;而如今,有了工作,想看,卻沒了時間,這令我備感傷心。這本小說我卻完整地讀了一遍,所以,我有信心寫下自己讀後的感受。

由於自己上班等諸多原因的影響,讀它隻能在晚上,每拿書到手翻開,眼睛觸及文字,腦海之中的一幅幅畫麵便展開了。我跟隨著主人公的喜而喜,悲而悲。有時為了主人公的悲憐命運而小聲抽泣,有時因對壞人的惡行不滿,竟然將書狠狠地摔在桌子上。

通讀全篇,我的整體感受是:融情與景為一體;人物刻畫樸實、細膩;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很入微,每個新人物的出現,作者都如入木三分的加以刻畫,在對話上作者在追求一種流暢、自然、水到渠成的方式。衡量一部小說的工具主要是對話,在《鏡子》中這一點,我是很佩服的。

最令我難忘的是小說之中的幾次打鬥場麵,它反映了社會現實之中的惡人惡行,同時也讚揚了受害人的勇敢反抗的精神魄力,婉轉的告訴我們:不應在困難麵前退縮,要臨危不懼,視苦難為實現美好未來的一種反動力。從這篇小說之中我能夠更好的融會孔孟所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更為深切的體會到了現實生活之中陰暗的一麵。也許世事萬物中有兩麵性好比那太陽隻能照地球的一麵更為“精彩”。

我要大說的便是小說中的主角――愛情。每一個愛情故事似乎都是以悲劇結束。可喜的是棉姑和廣吉的愛情故事,衝破舊社會所遺留下的桎梏,竟然私奔,可想而知,在當時的社會裏,這是多麼勇敢“偉大”的舉動。在這裏作者是大膽的,讓人敬佩的,當這個故事開始的時候,作者已備了一個“黑色”的句號,作為故事的終結。從諸多的愛情故事之中隱約的透露了人生的真諦。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存活?選擇私欲呢還是貢獻?是要事業呢還是愛情?這一連串的沉重的問題一次次的叩響我的心弦,奏響那沉睡已久的心靈之歌,有些人的愛情有了結果,而有些人的愛情卻沒有結果。這使我聯想到屠格涅夫對波利娜的愛慕就沒有結果,但他們終生互相關心、鼓勵、幫助,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種愛情是崇高無價的。愛情是婚姻的前提,婚姻隻是愛情的一種結果,兩者並非絕對等同。記得有人說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人卻說:“沒有婚姻的愛情將死無葬身之地”。現實中的愛情是不可思議的,難以預言的,這些在小說中淋漓盡致。

鄭語義是個悲劇人物,開始的蠻橫無理到後來的幡然悔悟,這許多的大故事、小故事有機的穿插起來,便成了一麵鏡子。有了光線,我們都能夠清晰地看穿這世間的一切東西:美的,醜的;潔白的,肮髒的;高尚的,墮落的;進取的,退縮的。應有盡有。

2003年2月7日西安

理想的忠實守望者

肖淑航

當孫君仙女士這本長達六十八萬字的《鏡子》一書擱在我麵前,好奇心促使我翻開她,繼而我被書中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一段段奮鬥的曆程所深深感動,我始終流著淚在作者的牽引下走過了曆史長河中的六十五年。

《鏡子》實在是平民生活的浮世繪,書中芸芸眾生中有普通小市民、農民、幹部、知識分子等,包羅萬象,以李棉姑一家四代人的命運展現了生活中最平凡、最底層的老百姓生活,反映了他們的喜怒哀樂,作者濃墨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整篇積極向上,時代氣息濃厚。故事講的是解放前,勤勞善良、不屈服於命運的李棉姑因為逃婚、躲避戰亂,帶著三個兒子和撿來的女兒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成為城市居民後,命運偏偏捉弄她,讓她沒有過幾天安靜日子,兒子在縣政府供職,她依然替人磨麵,掃大街撿破爛,一直用勤勞的雙手維護著做人的尊嚴。大兒子錢中舉軟弱無能,缺乏主見,一生平庸,可憐而可悲;二兒子錢中意和妻子幸科研是一對誌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他們有著強烈的使命感,社會責任感。錢中意對事業極端熱忱,他不畏強權所迫,不為金錢所驅,不為疾病所懼,為工廠的科技攻關嘔心瀝血,令人欽佩之至。三兒子錢中繼為了追求婚姻幸福,返回農村和意中姑娘結婚生子,但幸福的生活沒過多長時間,妻子便撒手人寰。女兒李春陽和母親一樣勤勞善良、命運多舛。向貧窮挑戰,向命運抗爭的農村青年錢博以及和父親錢中舉一樣立場不堅定,耳根子軟的錢程姐弟倆是本書中描述的錢家新生一代,錢家姐弟的生活,反映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信念、世界觀等都受到了衝擊,充滿困惑,無所適從而造成的生活悲劇,離婚成為他們婚姻的最後結局。對正麵人物的頌揚和同情,對反麵人物的無情鞭撻,把作者愛憎分明的個性表現的一目了然。

《鏡子》是一本人生的教科書,作者在對作品中人物坎坎坷坷命運進行描述的同時,以富有哲理的語言給人啟迪,發人深思,催人奮進。摘錄部分句子如下:“贈人一言,重於珠玉;傷人一言,重於劍戟。”“生命是一個動態過程,走過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