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致讀者

孫見喜

這是一個奇跡。隻上過五年小學的孫君仙,在灞河邊一棵老槐樹下,用十三年時間寫成這部長篇小說。她前後重寫八次,總字數相當於三部半《紅樓夢》。作者當時在小單位幹繁重雜活,隻能和女兒住在城郊一個六平方米用玉米稈搭的防震棚裏。母女倆每月隻有二十四元六角的生活費,當時因她身心遭到嚴重的打擊患著重病。書稿在西安昆明印刷廠排版時,排字工人哭作一團,以至印刷和裝訂車間的工人也來爭看原稿,工廠幾乎停產。該書初版麵世後,全國十幾家電台、電視台,上百家報刊曾就作者及《白雪》一書發表專訪或消息。

這部小說寫出了一位普通女性的奮鬥史。主人公白雪曆經命運的無數打擊,由城市幹部到農村媳婦,由吃商品糧到城市黑戶,由婚變絕望到招工無望,等等,人間罕有的磨難接踵而至,但她不屈服,不退縮,以重病之軀追求美好的愛情,在底層的棚戶裏追求勞動的權利;頑強的意誌,高尚的心靈,人間多少慈悲愛心,使她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在改革的春風吹拂祖國大地的時候,白雪為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作品雖無灼目的思想鋒芒,卻有時代悲歌的深邃內涵;作品沒有高超宏大的藝術營造,卻有動人心魄的閱讀魅力;這是強暴者的挽歌,又是弱小者的禮讚!作為普通女性的孫君仙,作為年過半百的業餘作者的處女作,作者曆經十三個年頭泣血筆耕的創作過程,難道不是一首奮鬥之歌、成功之歌麼?

孫見喜:太白文藝出版社副編審、作家。著有《賈平凹之謎》,長篇小說《望月婆羅門》《鬼才賈平凹》,散文集《小河漲水》《潯陽夜月》,長篇傳記《賈平凹前傳》三卷,《孫見喜散文精選》、長篇小說《山匪》等十多部。

這有一麵鏡子

楊陽

得知我市孫君仙長篇小說《白雪》出版發行,筆者不由感慨萬千。

隻讀了五年半書的孫君仙,嘔心筆耕了十三個春秋,硬是八易其稿,終於寫出了四十餘萬言的小說來。朋友,請看這樣一個“鏡頭”:創作開始時,她還不會查字典,為檢一個字就一頁一頁地翻,翻到為止!憑這樣的“底子”寫小說,難不?難!太難了!用這樣的精神寫小說,可歎不?可歎!事因難能,方顯可貴;人因能難,方為可佩!試想少了持之以恒的精神,沒有超出常人的毅力,身患重病,家庭離異的她能撐得下來、會取得成功嗎?

生活裏,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朋友要麼一味地抱怨條件不好、困難太多,卻不知在自身主觀方麵尋尋問題;要麼憑借偶爾衝動,這也想弄,那也要搞,“常立誌”卻不“立常誌”,朝三暮四,淺嚐輒止,心多脈不收,浮躁事難成,沒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缺乏頑強奮鬥的耐心。這,不能不說是做人的一種悲哀!

古人有“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之說。孫君仙給我們的啟示多多,筆者無意慫恿大夥都去爬格子搞小說,隻是想說:麵對孫君仙,我們要冷靜地審視一回自我!

選自:1994年6月14日《西安晚報》

《白雪》緣

――孫見喜訪談

張天雲

長篇小說《白雪》像塊投入水中的石頭,在社會上產生了層層波浪和漣漪,人們自然想到它的責任編輯孫見喜。《白雪》的作者孫君仙是位名不見經傳的學步者,且與作家素不相識,更不沾親帶故。他為什麼選中《白雪》呢?孫君仙在小說《後記》中說:“人們都說此稿有價值,可都因種種原因婉言退稿或遲遲不發”,最後,她鼓足勇氣將書稿投給孫見喜,“我萬沒想到,這個年輕有為的作家兼編輯竟使我如願以償。”人們不可思議的和孫君仙“萬沒想到”的,正是記者感興趣的。我叩開了孫見喜的房門。

孫見喜開門見山說,我選《白雪》不是偶然的,我有自己的選稿標準,審美情趣和對當代文學的見解。

作品要感動讀者,首先要感動編輯。孫見喜一接觸小說,就感受到較強的閱讀魅力,它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使你愛不釋手。特別是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悲慘命運,深深地打動了有著類似經曆和感受的編輯。加之,孫君仙隻上過幾個月初中,不會查字典和使用標點符號,她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寫出了約五十萬字的初稿。十三年來,前後修改了八次,有七次是逐字逐句謄抄的。因患重病,經濟拮據,離異後,有七八年時間,母女倆每月生活費隻有二十四元六角,她們舍不得吃菜,有個月隻吃八角錢的辣子醬。定稿後,她借路費,抱病奔波於省內外的幾家出版社。這種頑強的意誌,執著的追求和艱苦奮鬥的精神,使作家深受鼓舞。

大凡編輯,都有一種園丁精神。孫見喜原是學技術的,後跳槽攻文,曾發表過百餘萬字的小說、散文、評論、報告文學,出版過《賈平凹之謎》《小河漲水》《望月婆羅門》等,曾獲省市級文學獎十多次。他深知創作的甘苦,對業餘作者有著樸素的感情。今天,他要像老師們關懷幫助他那樣,去關懷幫助後來者,否則,就深感對不起撫育他成長的前輩。隻要書稿有價值,就是工人、農民的作品,他也幫助出版,滿足作者的心願。

孫見喜從書櫃裏抽出一本他為業餘作者出版的,描寫農村生活現實的小說,說文學圈裏欣賞的“陽春白雪”讀者不一定賞識。相反,有的書藝術價值和表現手法可能一般,文學圈裏反應平平,但因為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命運,讀者卻十分喜愛。這就啟示我們,出版有個如何麵對廣大讀者群的問題。文學要提高,也要普及。為了推動當代文學的發展,要出版“陽春白雪”;為了滿足眾多普通讀者的需求,也要出版通俗文學。實踐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普通人的生活,易於打動普通人的心。印刷廠在排印《白雪》時,排字工人哭成一團,以至全廠的生產秩序亂了規矩,這是多年未曾見過的現象。

孫見喜說,當代文學走入低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作家脫離生活,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關注不夠,作家逃避生活,讀者必然逃避作品。想象局限了許多作家的視角,生活的無限又使多少大作家有限的生命經曆相形見絀。孫君仙不像有的作者,救世主意識很濃,高高在上地呼喚平民意識、憂患意識,使讀者產生逆反意識。

孫君仙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也讀過一些文學作品,她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生活中有喜怒哀樂,她就寫喜怒哀樂,真實可信,原汁原味,特別是主人公白雪,原是國家幹部,不幸的婚姻導致她成了生活在城鄉夾縫中的黑人黑戶,因此,遇到許多難以置信的困難,在當代文學作品中,寫此類人的生活還未見到過。站在當代文學的坐標係上看,《白雪》反映社會基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個人的命運為線索,展現了國家的一段苦難史。“作品雖無灼目的思想鋒芒,卻有時代悲歌的深邃內涵;作品沒有高超宏大的藝術營造,卻有動人心魄的閱讀魅力。”

采訪歸來,一縷思緒縈繞心頭。剛剛破土的幼苗,或因雜草叢生,蟲害侵襲,而中途夭亡;或因缺水少肥而麵黃肌瘦;或因沒有修剪而枝蔓橫生,如果辛勤園丁及時除草、施藥、澆灌、剪枝,則將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我國的文學後備力量是十分雄厚的,作家和報刊編輯們若慧眼識苗,積極培育扶持,何愁出不了《紅樓夢》那樣的巨著?何愁出不了曹雪芹那樣的大家?因此,孫見喜積極扶持業餘作者,是十分令人欽敬的。

選自:1994年7月9日《陝西日報》

為《白雪》重版小記

王愚

《白雪》1994年出版,作者的辛苦奔波,作者的玉汝於成,特別是她飽含血和淚的苦苦經營,雖然至今也不能說是怎樣偉大、輝煌的作品,但卻催人淚下,使人奮發有為,許多已識的和未識的朋友、讀者紛紛來函,以至於登門見謁,不到一年,又發表了再版,使冷落樸實無華的文學,又添一些春色宜人的氣色,的確可喜可賀。究竟什麼是文學,或者說什麼是小說,雖然評議各有千秋,一時也難以判斷,但就《白雪》而言,以至於重版,倒是從中透出若幹消息,做一點評論,對文學不無裨益。可惜,我寫過《白雪》的小評論,現在也想認真寫點議論,但突罹腦疾,近乎兩個多月中,語言阻礙,記憶紊亂,在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科的醫生、護士的精心嗬護下,化夷為安,才能說點平常的話語,一切議論等等,都無從說起,然而對像《白雪》這樣真切的作品,是應該給以重視的,《白雪》的重版,就是例證。在《白雪》重版時,我願把《點點心血寫人生――孫君仙〈白雪〉題記》重新發表,至少是心情的表示,如此而已。

1996年5月26日在醫院病床中

附:

點點心血寫人生

――孫君仙《白雪》題記

孫君仙的長篇小說《白雪》初版問世一年有餘了,其實,我早就應該寫篇評論了。這不僅因為我這多半生是寫文學評論的,對陝西出現的這部出自新手的長篇小說,應該說幾句話,寫幾行文字;更主要的是,《白雪》的原稿,大約四五年前,就曾遞交給我,論文字水平,那幾乎是初學者的作文,什麼思想內涵、藝術功力都無從說起,但所觸及的生活,抒發的情感,尤其滲透在字裏行間的血和淚,不說是震撼人心,也是催人淚下,因此我曾勸告作者,“玉孕於璜”尚待磨礪,下一番工夫會成為一部好作品,但當時還不是,離發表的水平還相差較遠。孫君仙那時已年近半百,而且體弱多病,加上多年坎坷,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卻不以我言為杵,開始修改她的作品,前前後後,達八遍之多。後來,又為出版這部作品,曆經艱辛,其中甘苦,局外人所難以想見,圈內人卻十分理解。現在,小說終於出版了,雖然在西安市文聯“慶鬆杯”文學獎評獎時,我作為評委也投了一票,這本書也終於獲得了特別獎,但評論文章還是沒有寫。直到前不久,孫君仙告訴我,她這部長篇要再版了。這本書的責編我的年輕朋友孫見喜,也對這本書的再版感到高興。他們都鄭重囑托我,一定要寫幾句話,盛情難卻,我也就不能不認真考慮了。

其實,我沒有寫評論,並不等於我對這本書無話可說,而是像《白雪》這樣的作品,要不要評論文章,都無所謂。它是作者心血的結晶,是作者生存的體驗,是作者生命的噴發,她要把自己的苦難生涯寫出來,更要把自己的苦難曆程中的奮爭、追求寫出來,讓人們看到一個弱女子在茫茫人海和重重坎坷中,為了做人的尊嚴,為了人格的確立,可以付出多麼大的代價,可以迸發出怎樣強大的力量,大約隻有是在人生旅途中自強不息、自尊自重,不甘於沉淪,不喪失良知的人,都會從中受到感動、得到啟迪,又何必要評頭論足,揣摸爬搜,去尋找其中的微言大義,議論其中的成敗得失?

雖然,限於作者的文化素質和文學水平,作品還應做進一步的加工,但作者能樸樸實實、原原本本寫出生活的風貌,人物的命運,不雕琢、不掩飾,而且傾注著自己的感情,應該說這就是文學藝術最寶貴的東西,是任何苦思冥想,任何塗脂抹粉,或者說任何對技藝的追求都不能替代的。

我不是說,文學藝術的虛構和想象,文學家、藝術家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對藝術的精益求精,都毫無價值。我隻是想說,無論是怎樣精妙絕倫、思想深邃的藝術品,隻能紮根在深厚的生活土地上,隻能孕育於豐富的人生體驗中,隻能存在於作者人生追求和人格確立的滲透中。有了這些根本,再在思想縝密和藝術追求上有所建樹,才有希望成為傳世之作,即使不得已而求其次,有了這些根本的因素,在思想和藝術上不成熟,也不失為有益於人類社會的精神產品,也會有讀者受到感染樂於閱讀。孫君仙克服千難萬苦,終於寫出了她的作品,又經曆了坎坎坷坷,出版了她的作品,現在又要再版,足以證明,對文學藝術發展來說,這一條最根本卻又常常被忽略了的道理,是至今還管用的。

如果說《白雪》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能觸動讀者的心靈,恐怕正在於作者的樸實無華的筆墨滲透著點點心血,去敘述自己經曆的苦難歲月,去抒寫自己怎樣在這歲月中逐漸堅強起來,逐漸成長起來,逐漸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人生,什麼是對命運的屈從和抗爭,而貫穿在其中的一條主線,是維護最起碼的尊嚴和人格,爭取最起碼的生存和勞動,這也未必不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在近幾十年走過的曆程。當我們看到女主人公白雪含辛茹苦卻又顛沛流離的生涯,追求幸福卻又往往落空的悲愁,絕望至極卻又苦撐苦熬的身影,實在不能不為最基層人民在不正常的社會氛圍中受盡磨難而痛心。而她們終於在現實生活中憑借自己的奮爭,憑借自己對生活的理想,憑借自己對社會發展的信念,挺身不倒,迎來了光明的歲月,又不能不使我們對祖國的前途、民族的發展充滿信心,這也許正是《白雪》這樣的作品,雖然在思想內涵和藝術造詣上都並非十分成熟的作品,卻未必不飽含著內在張力和引人魅力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願作者能在今後的歲月中,寫出更多更好這樣富有生活實感和生活魅力的作品。

1995年3月20日深夜

選自:1996年6月6日《西安晚報》

注:王愚,著名評論家。著有《王愚評論》《心齋絮談》《也有風雨也有晴》等著作。

無題

拜讀刊於上海《文化與生活》的您之新作《兩把刷子》後,我認為文章主題明確,顯然涉及社會問題――即反映農村貧困戶子女求學之艱辛,又指斥目前社會上個別因權弄勢、刁難百姓、借題發揮、敲詐勒索的不法之徒。皆切中時弊,發人共鳴。

再就文字而言,由室內掛著兩把刷子提出,隨即鋪敘起來,文如行雲流水,雅淡得趣,故事遇驚無險,收尾自然,連提三問,引人深思。全文通順流暢,情節完整,含有喻義,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我不揣冒昧,敢進一言,此文若說尚有不足之處,即在於:敘述平淡,缺乏抑揚頓挫、起伏宕落。若能在“頓挫”和“宕落”四字上稍做文章,既能顯示出作者之功底,並可引申文章之“回響”。此乃我一孔之見,似頗不妥。如此謬論,頗有班門弄斧之嫌,惶恐之至。

孫永成

1996年6月14日

靈魂被齧咬著……

――長篇小說《白雪》作者孫君仙寫真

樊磊波 蔡靜

跨越了卑賤、窮苦乃至巨大的屈辱之後,泣血十三載,隻為圓一夢的“夢”終於成真,孫君仙――這位極其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尋夢者,在成功麵前,她本該可以結束十三年來那種苦囚般的生活了,本該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成功帶給她的安閑與舒適了。

可是,如今她的靈魂仍然得不到安寧,她的心仍然無法平靜。因為她又有新的“夢”待圓,又有更加艱難坎坷的路需要跋涉;她仍然需要以百倍的勇氣在正與邪、樂與苦、善與惡的生活夾縫裏與命運抗爭。這一切緣於世俗的偏見給她的獨身生活蒙上了太重的陰影,常受到無端的懷疑甚至無休止的侮辱。這不由得使筆者在深深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在齧咬、拷打著她這顆不甘於平庸而又高潔的靈魂?她在用文學寄托著什麼,證實著什麼?是什麼促使她用手中的這支筆,用孱弱而又堅強的心向生活作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孫君仙不會忘記,扶持輔導她的老師,不會忘記,關心愛護她的廣大讀者,更不會忘記,那部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白雪》誕生的艱難。那可是一位弱小孤立無助的女人,在居無定所、衣食無著,在婚變的巨大痛苦中,在被病魔纏身的惡劣環境下,泣血十三載,八易其稿,用血和淚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啊!《白雪》雖無灼目的思想鋒芒,卻有時代悲歌的深邃內涵;雖無高超宏大的藝術營造,但卻以動人心魄的閱讀魅力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獲得極大轟動。一時間省內外各大媒體頻頻地報道了她的事跡。人們通過《白雪》了解了她的那一段悲慘不幸的人生經曆及不屈不撓的血淚奮鬥史,都對她產生了很深的崇敬感。孫君仙用《白雪》,用帶血的筆觸書寫了生命崇高又而偉大的主題,用她的人生經曆和作品寫出了自己作為一個強者的壯舉。由此,《白雪》成了廣大讀者爭相閱讀的小說,一版再版也無法滿足省內外的熱心讀者。

五十四個春秋過去了,五十四年,在歲月漫長無限的輪回中,它的確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但它對於一個人短暫有限的生命曆程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如今,五十四歲的孫君仙,很快從《白雪》的成功帶給她的一係列榮譽的光圈中掙脫出來,她拒絕了一切無謂的應酬,又把自己鎖在了那間清靜雅致的書房裏,甘於寂寞,甘於清貧,又在以以往那股對人生價值追求不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追逐著又一個“夢”,以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又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中去,把吃飯、休息等等置之度外。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投身於文學創作的艱苦工作中去,讓精神再一次跋涉於曲折的求索之旅,路漫漫兮誌彌堅,情切切兮意愈濃。雖然,她知道這個夢要圓需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但她還是選擇了追求者沒有理由放棄的權利,她深知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在齧咬著她的靈魂,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在推舉著她向前跋涉。

這個有良知的女人,懂得自尊自愛和做人的尊嚴。三十歲那年的嚴冬,她強大的精神力量給了她死裏逃生的勇氣,用一紙離婚書將自己從那種缺少愛的婚姻中解脫出來,獲得了一個女人真正的生存權利,獲得了自己做人的尊嚴與自信。同時也將自己逼進了獨身女人的行列。二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多少無端的懷疑猜測侮辱,一次次給她的心蒙上厚重的陰影,但她就是在這樣的生活夾縫中沒有沉淪,沒有放棄維護自己的尊嚴的權利。麵對這一切,她把精力全部放在她心愛的女兒身上,放在她熱愛的文學創作中去。她以毫不理睬來回報那些居心叵測的人。

在酷熱的六月,這位堅強的女人,走上了講台,麵對無數雙無邪而渴求知識的眼睛,麵對她親愛的讀者,麵對真正熱愛她的朋友,流淚了!真真正正地從心靈深處……

西安市電信局、長樂中路地區家委會、西安工程學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學、黃河子弟中學……一圈圈、一層層的朋友,從四麵八方向她圍來,聽她的血和淚,聽她從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音……

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

她雖淒苦,可她有她手中的筆和稿紙;她雖孤獨,可她有她親愛的女兒。五十四年過去了,她想再一次證明,一個獨身淒苦女人的價值!

世事變遷,人情冷暖,茫茫人海之中,一顆孤苦的靈魂在漫漫塵世上跋涉,抗爭著!她在用手中的筆,用一個不平凡的女人的壯舉,向生活呐喊著、挑戰著。這力量是多麼弱小而又強大。

選自:1997年9月10日《市場公報》

叫我震驚的《鏡子》

大姐,您最近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鏡子》,令我萬分激動之餘更叫我感到震驚。

正如您說的這部用生活的全部代價作抵押,慘淡經營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鏡子》,著實令我美美地過了一次長篇浩作閱讀癮。老實說我已經很久不讀長篇了,想讀,也隻是把從前讀過的優秀作品從心底的記憶庫藏裏挖出些片斷來回味一點而已。原因是多重的,單位裏的紛爭,工作方麵的競爭壓力,現代生活的快捷乃至情緒方麵的浮躁等等,大約直接或間接製約了個人拿出大片時間、心力、耐性來專注於一部長篇小說的閱讀。另外,我主觀上似乎也很少對此懷抱過多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