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彩看點:
為什麼說吃粗糧要根據身體狀況綜合考慮?
吃粗糧為什麼要循序漸進?
如何確定粗糧在主食中的比例?
多吃粗糧,少吃細糧是否就是科學飲食呢?這也是個誤區。我們提倡吃粗糧是沒錯的,但並不是越粗越好。選擇粗糧的時候,要根據加工方法、搭配情況、身體情況、生活習慣等綜合考慮。
吃粗糧一定要循序漸進。比如小孩剛生下來隻能吃奶,然後再慢慢加入米糊、雞蛋,再慢慢加入其他食物,這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你的身體以前習慣於吃細糧,如今非要一下子吃粗糧,而且吃得很多,身體肯定受不了。會出什麼問題呢?首先是消化道的功能受到傷害,可能你自己看不到,但會有一些感覺,如脹、痛,這種情況在臨床上見得太多了。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北方人喜歡吃生菜,就是把蔬菜不烹飪,生著去吃,如果你把這種菜給沒有吃過的南方人吃,他可能會出現腹瀉,有的甚至出現水樣的大便。再比如產糧區有一種叫蕎麥的穀物,大家覺得它很好,尤其是苦蕎麥,糖尿病人吃了它很有好處。但是如果你從來沒吃過,你和當地人同樣吃一碗蕎麥麵條,當地人吃得可爽了,可你吃完兩小時後,很可能會感覺像有個鉛球在胃裏存著,感覺胃裏特別脹,晚飯很可能也吃不下去。我曾經建議一個糖尿病患者吃點蕎麥麵條,可是沒想到他之前從來沒吃過蕎麥麵條,吃了一兩左右的麵,晚飯竟然一點都不想吃了。後來我建議他把蕎麥麵條和普通麵條搭配起來吃,起初吃很少量的蕎麥麵條,慢慢加大蕎麥麵條的量,經過逐步適應,最後他可以正常食用蕎麥麵條了。粗糧不好消化,如果身體沒有適應它,陡然進食,胃就會不舒服,所以,吃粗糧一定要循序漸進。
粗糧有個特點,就是膳食纖維比較多。它在給人體補充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以外,也促進了腸道蠕動,加大了營養成分的排泄量,使營養物質丟失量增大。所以,一味地吃粗糧,或者粗糧在飲食中所占比重過大是不科學的,很可能會造成身體營養素的缺乏。如何掌握粗糧在日常膳食中的比例呢?一般來說,如果以前不經常吃粗糧,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進食少量粗糧開始;如果身體狀況很好,對粗糧很適應,同時身體的體重也很重,適當提高粗糧在主食中的比例不是不可以,粗糧在主食中的比例可以達到60%,細糧的比例可以降到40%(注意,這是指粗糧在主食中的比例,而不是占總進食量的比例)。但如果你脾胃功能比較弱,腸道黏膜有一些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我不主張吃粗糧,過多地吃粗糧就更不可以了。所以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選擇粗細糧的比例。
從營養特點上來說,粗糧的營養成分也是不全麵的。飲食講究營養平衡,從這個層麵上看,過多吃粗糧也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