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擁有積極健康的人生(下)(1 / 3)

學會幫助別人,傳遞積極心態

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天裏,寫信、拜訪或打電話給需要幫助的某些人,向某人顯示你的積極心態,並把你的積極心態傳遞給別人。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托·弗蘭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難怪有人說,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創造。

秘籍: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創造。

勤奮是成功人生的捷徑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曲折和坎坷是擺脫不掉的困惑,而不管多麼聰明的人,要想從中取一捷徑,都少不了一個“勤”字。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主要指讀書與成功的關係,其實,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和任何一種幸福的獲取,大多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

勤,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勤勉從事,就叫做勤。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跡岩穴,徜徉於山水之間,勘破紅塵,與世無爭,他們也自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於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鬆下幸之助說:“我自己小時,在當學徒的七年當中,在老板的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從事學藝,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所以在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甚至有人安慰我說‘大辛苦了’的困難工作,我卻反覺得很快樂。換個立場說,我覺得快樂的工作,由旁人看來,隻不過是認真工作而已,所以我與他人的看法,自有差異了。

我青年時代,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當時我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麼一個青年人還所剩幾何?因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

事實上,在這個社會裏,對有勤勉努力習性的人,不大被人稱讚是尊貴或者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很有價值。因此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忌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習性者的評價,這樣才算是真正對勤勉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勤,總是同“苦”字聯係在一起。甘於吃苦,勤奮努力,盡管有時還沒得到成功的報答,卻先已磨煉了我們的意誌,培養了自己的堅韌,這不也是一種收獲嗎?

勤勉努力,可以說是一種無形的財產和力量。培養成勤勉習性的人,雖然上了年紀,也由於習性的關係,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雖然他不自覺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作所為,會自然表現出勤勉努力的行為。

一生之計在於勤。大衛·薩珀斯坦在小說《繭》中有這麼一句話:“勤奮是你人生遊戲的惟一名字。”雖然你輸了,但你完全不必灰心,隻要人生還在,希望就在,勤奮必有回報。

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許多傑出的科學巨匠、學術大家、偉大文豪,幾乎都是在走過艱辛、漫長的勤奮之路後才攀上人類文化的高峰的。曆史是這樣明白無誤地記載著:司馬遷寫《史記》,十三年;王楨寫《農書》,十六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二十七年;談遷寫《國榷》,二十年;顧炎武寫《音學五書》,三十幾年;哥白尼寫《論天體運動》,三十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二十八年;摩爾根寫《古代社會》,四十年;歌德寫《浮士德》,五十八年。想一想吧,如果司馬遷、王楨……他們不是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地勤奮不已,能給後人留下如此珍貴的巨著?是的,勤奮出成果,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而懶惰者,隻知悲歎自己處境低劣的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變得聰明起來,永遠隻能是一隻飛不起來的笨鳥。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梁丘據的大夫,有一次他對聰明的晏子說:“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說:“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晏子的話,實在也含有“勤能補拙”的意思,古人早已懂得這個道理,今人更應該明白。常常悲歎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不妨打掉自卑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用勤奮不息的勞動扇起智慧的翅膀,飛向理想的彼岸。

華人傳奇人物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被迫輟學,隻身背井離鄉,來到台灣南部一家米店當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雖然年紀小,卻不滿足於當學徒,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還悄悄觀察老板怎樣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因為他總想:假如我也能有一家米店……

第二年,王永慶請父親幫他借了200元台幣,以此做本錢,在自己的家鄉嘉義開了家小米店。開始經營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家登門送貨,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就要關門。於是,他特別在“勤”字上下功夫。他趴在地上把米中雜物一粒粒揀幹淨。有時為了多爭取一個用戶,多一分錢的利潤,寧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很快贏得了一部分用戶,主動替他宣傳,使業務逐漸開展起來。不久,王永慶又開設了一個小碾米廠。由於他處處留心,經營藝術日漸高超,再加上他勤快能幹,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克勤克儉,業務範圍逐漸拓寬。此後又開辦了一家製磚廠。

王永慶現在發跡成為了台灣傳奇式的人物,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王永慶本人常常提及的“一勤天下無難事”的道理。王永慶有一次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演講時,談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為奇,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王永慶在“勤”的業績上寫著如下記錄:

做米店學徒時,他工作之餘,經常暗中觀察,了解老板的經營之術。初開米店時,他趴在地上揀米中的砂子;冒雨給用戶送米上門;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創辦台塑時,他事必躬親,艱苦備至,奮鬥不懈。一步也不放鬆,一點也不偷懶,對事業兢兢業業。

一勤天下無難事,人們在年輕時,就培養成“勤勉努力”的習性,並且在生活中永遠保持,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這種無形的財產和力量將會成為終生受用的法寶。

日本著名的鬆下幸之助,在當學徒的7年當中,在老板教導之下,勤勉從事學藝,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正是因為這一習性的養成,在他人視之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鬆下卻反而覺得快樂,在他的一生中,始終一貫地勤勉努力,他把這一習性稱之為終身不會脫離的財產。

一時勤快不難做到,但要一生任勞任怨卻不容易。勤奮使平凡變得偉大,使庸人變成豪傑。成功者的人生,無一不是勤奮創造、頑強進取的過程。

勤奮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成功的進取精神。實實在在付出心血,才會換來真正的享受。

一生之計在於勤,而一個成功人生的關鍵,更在於及時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做點什麼。

說勤奮,是說人生每日都應當做點什麼,不斷地有所行動。而進取精神則是講為人在世,應當不斷地發展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在眼界上,努力求取新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在事業上,努力爭取年年有所變化。用現在的說法是: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不斷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

古語曆來有“勤能補拙”的良訓,在此提及,不要以為是老生常談而忽視它的重要性。勤奮,乃終身受用不竭的財產,更是奠定成功的基石。當然也是成事之道。

不管什麼人做什麼事,有什麼樣條件,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隻要專心致誌,勤奮刻苦,好學多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做下去,自然會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所以說,勤奮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做生意更是如此。隻要你肯下苦功做別人不肯做不願做的事,就能做別人做不成做不來的事,穩當當地賺錢。

著名推銷商比爾·波特在剛剛從事推銷業時,屢受挫折,但他硬是一家一家的走下去,終於找到了第一個買家,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的英雄。如今的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的招牌。比爾·波特說:“決定你在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要看到積極的一麵,沒有實現它之前要永遠勤奮下去。

比爾出生於1932年。他媽媽生他的時候難產,大夫用鑷子助產時不慎夾碎了比爾大腦的一部分。傷害的結果導致比爾患上了大腦神經係統癱瘓,這種紊亂嚴重影響了比爾的說話、行走和對肢體的控製。比爾長大後,人們都認為他肯定在神智上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障礙,州福利機關將他定為“不適於被雇用的人。”專家們說他永遠都不能工作。

比爾能有今天應當感謝他的媽媽,她一直鼓勵比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一次又一次地對比爾說,“你能行。你能夠工作,能夠獨立。”

比爾受到媽媽的鼓勵後,開始從事推銷員的工作。他從來沒有將自己看作是“殘疾人”。開始時,他向福勒刷子公司提交了一份工作申請,但該公司拒絕了他,並說,他根本無法完成本公司的業務。幾家公司都做出了同樣的判斷。但比爾堅持了下來,他發誓一定要找到工作,最後懷特金斯公司很不情願地接受了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條件:比爾必須接受沒有人願意承擔的波特蘭、奧根地區的業務。雖然條件非常苛刻,但畢竟是個機構,比爾欣然接受了。

1959年,比爾第一次上門推銷,反複猶豫了四次,才最終鼓起勇氣摁響了門鈴。開門的人對比爾推銷的產品並不感興趣。接著是第二家,第三家。比爾的生活習慣讓他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尋求更強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顧客對產品不感興趣,他也不感覺灰心喪氣,而是一遍一遍地去敲開其他人的家門,直到找到對產品感興趣的顧客。

38年來,他的生活幾乎重複著同樣的路線。每天早上,在他工作的路上,比爾會在一個擦鞋攤前停下來,讓別人幫他係一下鞋帶,因為他的手非常不靈巧,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係好;然後在一家賓館門前停下來,賓館的接待員給他扣上襯衫的扣子,幫他整理好領帶,使比爾看上去更好一些。不論刮風,還是下雨,比爾每天都要走10英裏,背著沉重的樣品包,四處奔波,那隻沒用的右胳膊蜷縮在身體後麵。這樣過了三個月,比爾敲遍了這個地區的所有家門。當他做成一筆交易時,顧客會幫助他填寫好定單,因為比爾的手幾乎拿不住筆。

出門14個小時後,比爾會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此時他關節疼痛,而且偏頭痛還時常折磨著他。每隔幾個星期,他就打印出定貨顧客的清單,由於他隻有一個手指能用,所以這項簡單的工作常常用去他10個小時的時間。每天深夜,當把一天的工作全部都做完後,他將鬧鍾定在4點45分,以便早點起床開始明天的工作。

一年年過去了,比爾負責的地區的家門越來越多地被他打開了,他的銷售額也漸漸地增加了。24年過去了,他上百萬次地敲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最終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在西部地區銷售額最高的推銷員,成為了銷售技巧最好的推銷員。

現在比爾已經60多歲了。懷特金斯公司現有6萬名推銷員在全國各地的商店推銷著公司的家用產品,但比爾仍然是惟一一個上門進行推銷的推銷員。現在許多人在打折商店成批地購買懷特金斯公司的產品,這使得他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麵對著變化了的購買趨勢,比爾沒有找借口,也沒有抱怨。他一直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堅持著——在他負責戰地區上門推銷,照顧自己的顧客。

1996年夏天,懷特金斯公司在全國建立了連鎖機構,現在比爾沒必要上門進行推銷,說服人們來購買他的產品了。但此時,比爾成了懷特金斯公司的產品形象代表,他是公司曆史上最出色的推銷員,公司以比爾的形象和事跡向人們展示公司的實力。懷特金斯公司對比爾的勇氣和傑出的業績進行了表彰,他第一個得到了公司主席頒發的傑出貢獻獎,後來這項獎項就隻頒發給那些擁有像比爾·波特那樣傑出成就的人。

在頒獎儀式上,比爾的同事們站起來為他歡呼鼓掌,歡呼聲持續了5分鍾。懷特金斯公司的總經理告訴他的雇員們,“比爾告訴我們:一個有目標的人,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目標的努力中,勤奮地工作,那麼生活中就沒有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天晚上比爾·波特的眼中沒有痛苦,隻有驕傲和自豪。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勤能補拙”,它可以使人們成就一切。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得上、可以代替勤奮的意誌,教育不能替代,多財的父母、多勢的親戚以及其他一切的一切都不能代替。唯有勤奮才能成全你的人生和事業。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以勤奮著稱的民族。戰後四十年日本的經濟得以高速發展,靠的是勤奮拚搏,難道他們今天忘記了這可貴的“日本精神”嗎?難道當代日本人安於現狀,不願進取了嗎?不,恰恰相反,這一認識的轉變正意味著不斷開拓的“日本精神”在發揚。

數學公式的嚴密邏輯性比抽象的文字更有說服力,我們不妨用兩個公式來概括這一新的“日本精神”。其一:能力=成績/勤奮。

這裏,勤奮是抽象的,可以用取得一定成績所耗費的時間的多少來表示。不難看出,在一定的成績下,能力與勤奮成反比。例如有兩個人,他們取得同樣的成績,但其中一個勤奮的數值小,即取得這樣的成績所耗費的時間少,而另一個勤奮的數值大,那麼前者的能力顯然比後者強。同理,我們平常所謂的“高分低能”也可以從這個公式中找到答案了。可是,為什麼近年來日本人要再三強調“能力”呢?難道不需要“勤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