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收益翻十倍的長牛股:價值投資時代的選股策略29(1 / 2)

第六章 巴菲特的分散多樣的投資策略

目前所有的投資組合操作其實不外乎是兩種投資策略的拉鋸戰:積極型投資組合和指數型投資組合。積極型投資組合操作,就是基金經理人不斷大量買進、賣出市場的主流股票。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滿足投資基金的客戶錙銖必較的短線盈虧心理。不斷進出股票市場,追逐當紅股票,可以使客戶隨時都感到該經理人確實在盡忠盡職地操作。唯其如此,客戶才有興趣將資金放在基金經理人那裏繼續投資,同時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將錢投進來。

為了保持投資成績領先於大盤,經理人不僅要預先估計未來半年的股票市場走向,還要不停地變動投資組合中所持有的股票種類,以期從中牟利。一般而言,采用這種操作方式的股票型共同基金,持股種類常常超過一百餘種,股票周轉率超過80%以上。指數型投資組合屬於一種“買進即持有”的被動型投資組合策略,其操作方式是:大舉買進所有指數成分概念股(如標準普爾500股票價格指數概念股、S&P500等),通過這種投資方式來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同時又與指數齊漲共跌,不用擔心被大盤打敗。與積極型投資策略相比,指數型投資策略是一種較為新穎但又不是很普遍的方法。不過,從20世紀80年代起,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組合方式正逐漸風行。

以上論及的兩種投資組合策略的擁護者一直在爭論到底哪一種投資策略能夠獲取利潤更多一些。積極型的經理人聲稱自己絕佳的選股技術必能勝過指數型操盤手,但遺憾的是,近幾年來的獲利記錄卻表明指數型投資組合占據了上風。一份從1977年到1997年間追蹤股票市場表現的研究報告指出,采用積極型投資組合的共同基金的成績雖然曾經戰勝了標準普爾500指數,但獲利率卻每況愈下,報酬率從早期的50%,到近十年來已低於25%。1997年後,這種情況變得更糟,到1998年12月止,90%的積極型投資組合獲利率已大不如預期。換句話說,隻有10%的積極型投資組合表現尚可。

積極型投資組合在現今環境下,其報酬率已很難戰勝標準普爾500指數,原因在於他們每年都瘋狂地進進出出上百種股票。其實,基金經理人的操作手法多少代表了整體市場的走向,這砦經理人通常隻買那些有望在短期內獲利三倍以上的股票,卻沒能深入了解這些投資標的的本質情形。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在於每次預估並不見得都準確無誤。快速地殺進殺出,必然導致投資成本的增加,累積的交易成本將侵蝕可能的獲利空間。

指數型投資組合則在許多方麵勝過了積極型投資組合,比如說,這種投資策略避免貿然進出股票市場,從而較能控製住交易成本。但即使以指數型投資組合的最佳成績看,也不過和整體市場表現打個平手而已。也就是說,指數型基金經理人的操作成績雖然不比整體市場差,但也好不了多少。

對於投資人來說,上述兩種投資組合的最大好處是:通過分散投資可以降低風險。分散投資是指廣泛持有多家不同企業的股票或各種不同類型的股票,相對於將資金全部投入單一股票的做法,這個投資策略可以提供較多的安全保障,避免誤觸地雷股而使投資付諸東流。

以分散投資的方式操作股票,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此類股票上的獲利可以彌補彼類股票下跌造成的損失。當市況不錯時,積極型基金經理人相信,隻要增加股票種類,報酬率就一定會大幅度地提升。也就是說,如果買10種股票會勝過隻買單一種股票,那麼買100種股票豈不比買10種股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