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是《證券分析》這本專著的大眾版。《證券分析》一書的合著者多德非常欣賞這句話:“世界上沒有什麼新的時代,隻有不斷出現的新的錯誤。”
“我不希望聽起來像是個狂熱的宗教分子或是別的什麼,事實上,它確實讓我有些瘋狂。”巴菲特對基金經理戴維斯這樣說。
2000年5月,多德的女兒,住在美國舊金山的芭芭拉·多德·安德森把有她父親親筆注解的那本書的第一版送給了巴菲特。此書的贈送儀式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進行的。巴菲特每隔兩年都要在此做一次演講。他回憶說,當他在這裏求學時,是多德這位哥倫比亞商學院的終身教授幫助他真正進入到商業投資這個領域。
為了說明這本書對他思想上的巨大影響,巴菲特回憶說,有一次,在為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反托拉斯事件作證時,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律師說,巴菲特的觀點和書中的某一段落是有矛盾的。巴菲特反駁說,那位律師引證的那本書是由其他人供稿的第三版,巴菲特背誦的那段在該書的第一版中,第一版中隻包括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文章。
巴菲特總是把《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作為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讀的書推薦給投資人。他曾講過,書的第八章講的是投資者對於變化多端、不可預測的股票市場的態度,第二十章講的是關於如何廉價購進股票的技巧,也就是“安全投資的技巧”。這兩章是所有投資方麵的建議中最重要的兩條——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學會利用股票價格,不論是在股價高時還是低時,他都能夠通過與真正的商業價值作比較後再來低價買進。
該書的第八章說,當開始考慮進入股票市場時,你應該想象得到,你在和“市場”做生意,但是,你要時時刻刻地觀察它,因為它既會帶給你無盡的財富,也會使你跌入債務的深淵。在這一章中,作者寫道:“基本上,價格的波動對於真正的投資者來說,隻有一個重要的含義,那就是給他提供一個低進高拋的機會。在另外一些場合,如果他能忘記股票市場,並且把關注長期盈利和公司的短期運行結果分開的話,他會做得更好。”
第二十章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股票價格上的差異,另一方麵是股票所代表的標的公司價值或是估定價值,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安全投資極限。所以,安全投資極限取決於你所付的價格。極好的價格來自於低迷的股票市場。就像是基金經理克裏斯·戴維斯喜歡說的那樣:“在市場處於低落狀態下賺錢,別人都會以不一樣的目光看你。”巴菲特同時還介紹了投資專家菲利普·費希爾的早期作品以及約翰·瑞恩的《金錢的主人》一書。
巴菲特的學習成績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是出類拔萃的,他獲得了哥倫比亞商學院的經濟學碩士學位。據說格雷厄姆在給巴菲特上過幾堂課之後,他就相信年輕的巴菲特將會成為未來最偉大的金融學家。從哥倫比亞商學院畢業後,巴菲特主動要求無償為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但是本·格雷厄姆非常珍視他慣常的價格計算方式。他謝絕了我的要求。”巴菲特開玩笑地說。
遭到婉言拒絕後,20歲的巴非特帶著自己的碩士學位回到了奧馬哈。在1951年至1954年間,巴菲特作為一名投資推銷員,在父親的經紀公司工作。
巴菲特的成功得益於他最初為合夥公司確立的投資原則:以真正價值為選擇的標準,而不是以是不是熱門股作為投資選擇標準。正如他的導師格雷厄姆教導的那樣,從尋找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入手,著眼於企業長期發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場行情。巴菲特對市場預測白眼相向,“股票市場預測專家存在的唯一價值,是使算命先生更有麵子而已”。
巴菲特曾經說過,他對華爾街那群受過高等教育的所謂專業人士的種種非理性行為感到不解。也許是人在市場,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後離開了紐約,躲到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裏去了。由此,他遠離了市場,也因此戰勝了市場。
到目前為止,我們隻是簡單地提到價值投資這個概念,隨著我們分析的一步步展開,會陸陸續續有更深入的探討。本章的重要目的就是凸顯本書的主旨,即提供給投資人一種全新的麵向未來的投資策略及投資組合的操作方式。價值投資其實是一個相當簡單的觀念,就像大部分簡單的概念一樣。我們首先要仔細了解這個觀念的內涵,並觀察所有相關的影響層麵,然後才能發現價值投資策略的深度、本質和它簡樸外表下蘊涵的深刻而穩固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