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收益翻十倍的長牛股:價值投資時代的選股策略28(2 / 3)

1950年夏天,19歲的巴菲特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14門課程的學習,從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然後向哈佛商學院申請攻讀碩士學位。他經常去奧馬哈公共圖書館借閱有關商業方麵的圖書,並且盡可能多地掌握所能查找到的一切有關會計學和保險業的知識。

後來,他乘火車前往芝加哥,在那裏,一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男士接見了他。多年以後,巴菲特告訴卡羅爾·盧米絲說,當時這位哈佛畢業生對他的印象是:說是19歲,卻由於身材消瘦,看起來像是隻有16歲的樣子,相當於一個12歲少年的體重。兩個人的會麵結束後,他進入哈佛大學的夢想也就隨之破滅了,因為哈佛大學招生辦絕無工作失誤的記錄,巴菲特的哈佛夢想從此也就告一段落了。

“在芝加哥,雙方的會麵大約持續了10分鍾,然後就把我打入失望的深淵。”巴菲特說。哈佛大學的人說他的年齡太小,還不能進入哈佛學習,讓他過一兩年之後再報考。巴菲特在給他的朋友傑爾·奧瑞斯的信中寫道:“哈佛的那些家夥太自命不凡了,他們認為,我隻有19歲,太年輕了,不能被錄取,並建議我再等一兩年。所以說,我現在麵臨著一個嚴酷的現實,因為我已經在此吃住有四個星期了。我父親希望我能到某個研究生院繼續深造。但是,我已很不喜歡這個主意了。”

兩個星期之後,巴菲特再次在信中說:“說實在話,當我收到哈佛大學的來信時,我有點被打垮了的感覺。此後不久,我又等待著哥倫比亞大學的空白申請表,因為哥倫比亞大學有一個非常好的經濟係。至少他們有幾個教授是教授股票估價課程的大人物,像格雷厄姆和多德。”

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給巴菲特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對他來講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很快就意識到,教授商業課的權威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向哥倫比亞商學院提出了申請,並且很快就收到了入學的通知。

1950年,在內布拉斯加大學讀三年級的巴菲特閱讀了本·格雷厄姆的另一本書《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倡導人們做“有價值的投資”。一個有價值的投資者總是以低於商品本身價值的價錢,也就是它的內在價值來購買股票。他總是想購買那些能以大大低於公司“相互影響價值”而拋出的股票。同時,格雷厄姆還認為隻有當股票能以低於營運資本淨值66%的價格進行交易時,投資者才應該購買它。對於格雷厄姆來講,安全可靠的投資要求高的財產淨價值和低的利潤,他強調股票價格和利率之間的適當比率。

《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為巴菲特提供了一個最重要的經商理念,即“隻有在不受感情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進行的投資才是最明智的投資”。也就是說,投資不應受感情的影響,不要寄予盈利的厚望,不要有點損失就忐忑不安,更不要隨大流,看別人購買就盲目地跟著購買。

格雷厄姆於1894年出生在倫敦一個從事小古玩生意的猶太家庭。他鼓勵投資者關注商業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一個明智的商人願意支付的東西。格雷厄姆曾經說過:“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他自己。”投資者還應記住“安全投資的極限”這一原則,要相信你所購買的股票價值遠遠大於你在股票市場所做的投資。隻有購買股票的價錢以及股票本身的內在價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巴菲特後來說:“‘安全投資的極限’是投資中最重要的幾個字。”

在投資前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比如說像公司管理是否完善、股票價格、競爭能力以及特許經營權的持久性等等。但是在價格問題上,本·格雷厄姆以下的這些話對巴菲特來說簡直就像至理名言:

“當我們運用“安全投資的極限”這一原則來指導我們對於估值偏低的債券和廉價債券進行投資時,它的重要性就變得很顯而易見了。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應獲取股票價格和體現公司內在價值之間的價差或是估定價格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就是安全投資的極限。”

“如果某些股票是以特別低的價格購進的,即使賺錢能力稍微降低一些,也不會妨礙投資所帶來的令人滿意的結果。這樣安全投資的極限這一原則就起到了它真正的作用。”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價值投資方麵最偉大的實踐者,就是因為閱讀了這本書,使他有了對投資真諦的頓悟。“對我而言,這本書就好像是在去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信徒保羅一樣。”巴菲特對《奧馬哈世界先驅者報》的記者羅伯特·杜爾說。

巴菲特曾經說過:“早在1950年這本書首次出版時,我就閱讀了此書,當時我19歲。那時我就認為這是所有投資方麵最好的書。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