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當前的大牛市格局,就是投資者對以人民幣長期升值為背景的流動性泛濫的一種過度反應。他們認為,人民幣升值加速流動性過剩,引起資產價格上漲,促使趨勢或動量交易者進入市場,使得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從而造成股市投資者的過度反應。
心理學家還觀察到投資者對壞消息有過度,過激的反應,而對好消息的反應則相對遲鈍一些,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過度反應偏見”。一旦標的公司股票的短期獲利情況不佳,投資人會迅雷不及掩耳地作出過度反應,從而對市場股價造成不可避免的衝擊。我們將這種過分重視短線獲利現象稱為投資人的“近視眼”現象。以下記錄了上證指數在大幅下挫時的市場過度反應。
“2007年2月27日,大盤仍然沒有止跌跡象,再次下跌60多點。銀河證券數據顯示,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在1月份最後一周的平均淨值損失幅度達到6.97%。”
“看到基金淨值大幅縮水,我把幾隻基金全部贖回,當時是想等股市止跌的時候再去申購。”劉先生解釋當時的贖回衝動。
和劉先生一樣,麵對股值的深幅下跌,不少基金投資者也紛紛行動。記者從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多家基金公司采訪了解到,1月31日開始,各家基金都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贖回。
“最為猛烈的要散2月5日”,上海某銀行營業部人士表示,“不少人一大早就來到銀行,要贖回基金的人排起了很長的隊伍。”
據基金業內人士透露,1月份最後一周,基金公司還是有申購、有贖回,基本上處於淨流入狀態。但2月5日那天贖回相當嚴重。其中,贖回最為嚴重的是一些在2006年發行、淨值增長速度較快的次新基金。據稱,個別基金贖回的份額甚至超過10%以上,比以往一個月累計贖回的數額還多。”
其實,又有多少投資者會在麵對股票價格下降,尤其是出現猛烈下跌的情況時,還能泰然自如地不產生任何過度情緒反應。當這群“失敗者”的股票開始有好的表現時,也很少有人能跟上這種走勢而迅速買回股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