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隻有從內心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坦然地展示真實的自己,才能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
布蘭頓博士曾說:“適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一種健康的表現。適度的自重對工作和成就都不可或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會躺在床上默想自己哪兒比不上別人,或為自己沒有比爾自信或約翰積極進取而擔憂不已。健康、成熟的人的標誌之一是“喜歡自己”,當然這裏並不是自以為是,而是冷靜、客觀地接受自己,並懷著自尊心和人類的尊嚴感接受自己。
那麼,喜歡自己是不是跟喜歡別人同等地重要?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教授指出:教育應該幫助兒童乃至成人了解自己,進而建立起自我接納的健全心態。他在《當教師麵對自我的時候》一書中,認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奮鬥、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位教師來說,都十分重要。
現今,如果你留心觀察,你會發現醫院裏一半以上的病房住滿了那些對自己感到厭惡的人,而且外麵排滿了成千上萬遭遇情感和精神困擾的人,這些都是與自我無法相處的極端的例子。
在此,我並不打算深究產生這種不幸狀況的因素和壓力。我隻是覺得: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我們過於注重物質的成功和社會名望的追逐,過於強調趕超別人的目標,而這種現象與現代許多人精神上的疾病或障礙大有關係。
寬容對待自己
我們很少會有人勇氣十足地獨樹一幟,或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我們的行動往往會受社會和經濟群體的影響。比如,我們的衣、食、住、行或思考的方式,往往與周圍的人十分接近。而一旦我們的個性跟周圍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我們便常常會變得神經過敏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茫然,甚至會發展到討厭自己。
多年前,我的一個女學員就曾受困於這種衝突而感到迷惑不解。她丈夫是一個有野心、積極進取並有點獨斷專行的成功律師。他們的社交圈子大都是由與她丈夫類似的那些以社會名望和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的所謂名流組成。這位太太性格文靜、謙虛,但在這種圈子裏,她隻感到壓抑和受輕視。那些人壓根沒人欣賞她所具有的優良品質。為此,她變得越來越沮喪,越來越不自信,因為她總也不能達到那些人對她的要求,她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自己。
其實,這位太太大可不必如此苦惱,她的問題並不在於如何委曲自己去適應環境,而是在於她如何接納自己:快快樂樂地接受真實的自己,擺脫想要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壓力。她還應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義,明白每個人都隻能依照自己的性格行事的必要性。明白了這一點,她才會對自己恢複信心。
她重新肯定自我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她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並把它應用於生活,同時必須學會獨處,減少自我挑剔。
過度的自我挑剔是不喜歡自己的人最常見的表現之一。當然,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也是有建設性的,對改善自我十分必需,但是,當它成為一種強製性的觀念時,就會使我們的思想癱瘓,會阻礙我們積極、正麵的行動。
許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去聽丈夫的授課。課後,有一個女孩跑來向我丈夫抱怨說,她自己的講話總講不出預期的水平。她說:“我一上講台,便感到膽怯別扭。別的同學看起來都那麼沉著自信,可我一想到自己的缺點,就感到氣餒,這樣以來,就更是無法表達出我事先準備好的演說詞了。”
聽完她的訴說,戴爾隻用了一句簡單的話來回答她的疑問,這句話令我永生難忘:“別盡想自己的缺點。毀掉你的演講的並不是你的缺點,而是你根本沒有發揮出你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