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一生必愛一個人——你自己(2 / 2)

是的,導致一篇演說、一個人或一件藝術品失敗的往往不是它本身存在的什麼缺點。莎士比亞的劇作裏,曆史或地理的錯誤隨處可見,狄更斯的小說更充滿了過分感傷、煽情的段落。但是,又有誰會在乎這種缺陷?這些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依舊流芳千古,長盛不衰;它們的優點蓋過了缺點,使得缺點變得微不足道。而我們結交朋友也是如此,我們喜愛朋友是因為他們的優點,對於缺點一般隻會一笑置之,不會在乎。

要想有所進步和實現自我,就要集中精力發揮自己的長處,展示最好的一麵,把缺點拋在腦後。我們必須糾正自己的錯誤,並迅速忘掉它們。

負罪感和自卑感是最要不得的心態。一旦我們陷入其中,我們便不可能尊重或喜歡自己,更不會欣賞別人擁有這種心態。如果我們真不幸陷入其中,我們所應做的隻能是把過去埋葬,以便重新開始。

拋棄完美主義

為了學會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容納自己缺點的肚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降低標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盡心盡力。我們都明白沒有人能永遠達到最好,包括我們自己。強求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而要求自己完美根本就是愚蠢。

數年前,我加入一個組織,其中有位女士是個十足的完美主義者。她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毫無瑕疵,但別人看來,她的工作大多卻是失敗的。比如,一個簡單的報告,她都得細細推敲好幾個小時才肯提交;發表演講,她更是把題目反複解釋,實際上卻搞得聽眾很不耐煩;她家裏從來不歡迎冒然探訪的客人;舉行宴會時,她連最小的細節都事先一一安排好。這位女士費盡了苦心,也的確做到了一種近乎機械式、冷酷的完美,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失去歡樂、自在和溫情。這樣的完美,實在讓人感到無聊透頂。

當然,完美主義者也會像其他的人一樣經常地遭受失敗,但他無法容忍或超越自己的失敗,結果隻能變成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

不要對自己那麼苛刻,有時候,我們需要放鬆一下自己,或自嘲一番,這是學會喜歡自己所需的一個條件。

擁有獨處的時間

我曾強調每天擠出一段獨處的時間,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孤獨對學習喜歡自己也是一個幫助。馬裏蘭州巴爾的摩一家精神病學協會的董事巴蒂梅爾博士曾說:“以前的人習慣在晚上睡覺前反省一下當天的活動。現在,這仍不失為一個學習如何與他人或自己相處得更好的方法。”

通過學習跟自己獨處,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心靈的停泊處、一個參考點、一個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林伯格在《來自大海的禮物》一書中寫道:“一個人隻有在與自己的內心相溝通時,才能與他人進行溝通。就我來說,孤獨能讓我找到我自己、我內在的心聲。”

孤獨能給我們一個較客觀地審視生活的場景。“靜下來,同時可以體會我就是上帝”是聖經詩篇中的忠告。這的確是個好的忠告,因為孤獨對靈魂的好處就跟新鮮空氣對身體的好處一樣。

我們都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在悲喜兩極之間的抉擇中,你的心靈唯有根植於積極的樂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愛中獲得對人對己的寬宏,達到明辨是非的準確。學會從內心善待自己,你會覺得陽光、鮮花、美景總是離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養自己的優良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