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之學,《易大傳》所謂廣大悉備,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易·係辭傳》,亦稱《大傳》。“廣大悉備”與“以言乎遠”雲雲,原文本不相連,今綴合之。古人引故書,亦有此例。夫廣則無所不包,大則無外;悉備則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遠不禦者,《中庸》曰:“大哉聖人之道!聖人之道,天道也。道者,宇宙本體之目。天字與道字合用為複詞。聖人能體現天道於己,故曰聖人之道,天人本非二也,若有超脫於吾人而獨在之造物主,則是宗教迷情所執,非吾儒所謂天道。洋洋乎!發育萬物,此雲萬物,即天、地、人與一切物之總稱。萬物皆道之流行發現,故曰發育萬物。譬如大海水現作眾漚,一一漚皆攬大海水為其體,非大海水在眾漚外。道之發育萬物,實非超物而獨在。洋洋者,盛大貌。峻極於天。”峻,高大也。初民仰望太虛,至大至高而不可測其所極,則謂之天。《中庸》則假天以形容道體。《中庸》本演《易》之書,雖經漢人竄亂,然此等處尚存《易》本義。夫道,至大無外,至高無極,其德用盛大,周流而不屈,橫盡虛空,豎窮永劫,皆是道體之充塞流行,故曰周流。劫,猶言時;時無盡故,曰永,不屈,謂無衰竭。故曰不禦。禦,虞翻雲止也。周流不屈,何有已止。邇則靜正者,《說文》“邇,近也”。吾人能體道於己,即道近在一身,而常為主於中,古哲言道心是也。閑居常揭然有所存。此諸葛公語。存者,不失道心之謂。先儒言,當天下大利大害關頭時,才涉一毫私意,便利害莫辨,佛雲顛倒是也。此時隻是中無存主,失道心也。“清明在躬,誌氣如神。”《禮記·孔子·閑居篇》。物接而心不失其官,故明於物則。儒家說五官接物,唯感攝物象,如目之於色,耳之於聲是也。心之官則思,思乃由表入裏,由粗入精,由簡入繁,由曲入全,而深了事物之內蘊與其公則。不任臆想,不雜曲見,心安理得,故謂之靜。靜者,心地清淨,專一、安和之謂。靜生明,明故能得萬物之理。此靜不與動對,動亦靜也,靜非廢然之謂也。若其履大變,膺巨艱,則虛而不係,所以應萬事;長而不宰,所以成萬物。長,讀掌。雖功德足以長人,而常抑然同物,因物而不自用,所以任萬物之各自盡自得也。此義與老子異。《老子》上篇第十章亦曰“長而不宰”。其長字讀長短之長。王弼注雲:“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此則完全放任,無為,老之旨本如是。然領導義廢,未知其可也。儒家主輔相、裁成,而要歸群龍無首吉,其猶天地生物而不宰,萬物乃各恣其發育而共榮也。是謂靜而正。靜而健動,輔萬物之自然,我無私焉,故正也。儒學總包內聖外王,後儒偏向主靜,成乎獨善,適與《大易》之道相反。萬化萬變萬事萬物之原,皆聖學所切究,而求不違乎大道,故曰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聖人作《易》創明內聖外王之道,而內聖實為外王之本。上引《易大傳》文幽讚內聖學,庶乎得其要已。《漢書·倪寬傳》注:“幽,深也;讚,明也。”
餘寫本篇之意願,惟將餘所知所信於孔子內聖學之本旨據實揭出,其得失短長,當聽時賢與來者之抉擇。然年逾七十,神經衰弱最苦,又居處不適,平生解悟所至,邇來漸覺無形消失。說理之作當如江左所稱筆語,語字由吾增之,以便成詞。雖不求工於文,然顯揚理道,期無滯礙。非靈思煥發,無從著筆,而靈思之動本乎精力充沛,老而思泉日竭,此自昔學人所同患也。餘年來時有意述作,每提筆輒止,此苦難向人言。學人對真理,對先哲,須有擔荷,述作太輕,無以傳信,不如其已。抱此孤懷,空過歲月,過音戈。頃乃惶懼,姑就吾夙知之未盡遺忘者,強為寫出,其能達意與否?且置勿論,唯求不失先聖之真而已。
孔子之內聖學源出《詩》《書》《禮》《樂》,至五十學《易》而後,始集大成。本篇大意,惟依其進學之序而詳之耳。然開端頗欲將中學特點,略舉其二:中國哲學省稱中學,後皆仿此。言中學而不曰儒學者,儒家為正統派,諸子所從出。此所舉二特點,則儒學精神之普及於百家,故不單舉儒。一曰中學在本體論中之天人不二義;二曰中學在宇宙論中之心物不二義。此二特點固不始於孔子,要至孔子始發揮光大。惜乎餘精力不堪用,未及詳論,隻可提出,冀來賢留意耳。
將談第一特點,須先釋天道等名。六經中天字有時單用,有時聯道字成複詞。
天字所目,各各別異,不可無辨。目,猶名也,亦雲指目。如呼方棹,則指定此器而名之也。其一,古以穹高在上,蒼然而不知其所極者,呼之為天,《詩》雲“悠悠蒼天”是也。初民於此天頗感神異,以為有大神赫然鑒觀在上,所謂上帝是也。
其二,古陰陽家以日月星辰之麗乎太空,亦名為天。《易·乾卦》曰“天行健”,即以天體運行之健,譬喻乾元生生之健德也。《易》隻是取譬,不是說此天。至後當知。陰陽家雖亦以星球名天,而視為有神力斡運之,運者,運行;斡者,主領義。其與前所謂天者,頗相通。曆史上以日月食等變,為天之警戒人君。天文家雖有就物理解釋者,而其說不盛行。晉以後,科學的天文家與術數的天文家時有諍。
其三,渾天之說,與前二天字之所指目均有不同。此天即以六合為一大環,上下四方曰六合,所謂無量無邊的虛空界是也。本無上下四方可分,但為說明方便計,而假設之耳。無內無外,無封無畛,無始無終,無高無下,無古無今,而渾然一氣流動充滿於此大環中,即名之曰渾天。渾字有二義:一、渾全義,不可分故。二、渾圓義,無方所故,亦無虧缺故。無量無邊的虛空界而為一氣充滿,則虛空亦非虛空矣。然又未嚐不虛空,則以一氣之運化,無有滯礙故,是故不妨合虛空與氣化而總名環中。渾天之名,即依環中而立。自無量數星球星雲,以及莫破質點與聲光熱電等等,乃至大地、土石山陵、江河洋海、草木鳥獸、圓顱方趾之倫皆隨環中氣化,倏生倏滅,倏滅倏生。實若虛,虛而實,無神而非不神,偉哉環中,蓋無德而稱焉,其斯之謂渾天歟。其德周普,乃無德可稱也。莫破質點者,《中庸》曰“語小,天下莫能破焉”,清季學人以原質不可複析者,譯為莫破質點,依《中庸》義也。渾天說出,始有哲學意義,自老、莊至於周、張皆受其影響。周子太極圖之一,與張橫渠所雲“清虛一大之天”,皆本於古之渾天說。
其四,以自然名天。世俗以凡事之順成者,謂之自然,此與學術無幹,可不論。今就自然一詞之見於學術界者而說。何謂自然?以訓詁言之,自者自己,然者如此;自己如此,曰自然。印度有自然外道,佛家斥自然論者為外道,以其不合於正道,故外之耳。則以萬物之生,本無因緣,直自然耳。如雲鵠自然白,烏自然黑是也,自然外道此計計者,猜度義。確甚謬誤。實則事物之生,不得雲自然,如鵠白烏黑亦由其生活適應環境而然,可謂無因緣乎?佛家破之宜也。
自然論者否論物之生有因緣,即一切物都無規律可言,此其所以大謬。然窮理到極處,所謂宇宙本體,則字之曰道,亦字之曰天,此處所雲天,即是自然義。夫於萬物而透徹其本體,萬物皆相對,本體無對。於萬物而識其本體,即是於相對而透悟無對,乃知即無對即相對,即相對即無對。則至極無上,已見本體,方知無複有在其上者,故曰無上。於穆深遠,於讀烏。於穆,深遠義。而又言深遠者,極讚其深遠之至也。不可詰其所由然。不可問他以誰為因緣而生,實無有更在他之上而為他作因緣者。他,謂本體。為他之為,讀衛。不可詰其所由然,則命之曰自然。彼乃自己如此,非更有因方成如此,彼字,為本體之代詞。非字,一氣貫下。故曰自然。自然之謂天,此天字之所指目,與其含義之深微,可謂至極,與前所舉諸天字都無一毫相近處。嗚呼,窮理至於自然之謂天,語言道斷,心行路絕。語言之道已斷,言說不能到也。心之所遊履,曰行。心行之路已絕,思維無可複用也。孔子故曰“默而識之”,又曰“予欲無言”。往者嚐聞英儒羅素以為窮理到極處,隻合名為禽獸的道理。禽獸是無道理的,今窮理到極處更無道理可說,故取譬於禽獸。此言大有幽趣,然實未見道也。蓋以思維術去推測,推到無可推處,乃有禽獸的道理之歎耳。由彼之說,將入不可知論,人生且墜疑霧中矣。真見道者,默然自識、自肯,自肯,本禪家語,由自識故,自己肯定,熾然堅固不搖,與自信之意義相近,而尤深。得大安穩,受用自在,何有禽獸雲雲之戲論乎?友人馬居士湛翁飲此甘露,餘平生勞於思,猶說食不飽。晚周惠子曰:“施存雄而無術。”解見《原學統篇》,可覆看。其言精妙,亦與希臘以來哲人為學路徑相近。莊生傷其昧於反己,有以也夫。莊子之學亦有弊,詳《原學統篇》。
道字有多種義,此不及詳。中國文字多音同、形同,而其含義絕莫有同者。蓋中文字有本義,有引申義,引申便複雜。本義則緣反映實物,而形諸聲音,遂造其字。如天字之本義為巔,即高山巔也,初民仰望穹高蒼然者,而以習見之山巔擬之,遂造天字。其後引申為渾天之天,則已離本義太遠,而猶有氣的意象微近。至以自然言天,便與本義無些子可通也。思想愈發達,即抽象作用愈趨於高深廣遠。由文字引申之蕃變而可見,音同形同而異義之字,讀古書者隨文取義,並不難辨。讀書能不苟,自己作文用字決不至錯亂。外人俗學中文至少須讀五經、四子及諸子書數種,與漢四史,專攻不過四五年工夫。引申義多,此是中文最便利處,省得多記生字之煩。義不同者,可以發人理趣,自不勞而記。記生字則非強於記憶力者,必感大苦。儒家用道字為本體之名,老子言道,半取之儒家,而其思想頗淆雜。俟後詳。其明文首見於《大戴禮》,曰:“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見《大戴禮·哀公問》第四十。大道之大,讚辭也。萬物一詞,解見前。道者萬物之本體,此語說得最明白,蓋七十子展轉傳來,而戴氏采之入《記》耳。餘少讀《論語》,至《裏仁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餘驚奮曰:聖言朝聞而夕死無恨者,道也。死生亦大矣,何謂道?餘去聖久遠,無從聞,讀此文終不解何謂道也。欲求注家言,先兄仲甫曰:漢學之徒暗於義,求聖人之意者,莫如朱子《四書集注》。餘因讀朱注,此章道字雲“道者,事物當然之理”,餘苦思久之,殊不契。“事物當然之理”一語似說得太泛,吾向上尋不著根源,現前無入理之方,可奈何?思之不得而姑置累年,其後讀《易大傳》至“一陰一陽之謂道”,注家下語,令人茅塞。茅塞,見《孟子》。茅,叢生之草也。凡著書者,其言不見道,如亂茅蔽塞人心。旋讀《二程遺書》,程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見《遺書》卷三,謝顯道錄伊川先生語。餘喜曰:所以二字下得好,與《戴記》所以變化之旨通矣。變化者一陰一陽也,其所以變化者道也,道不即是陰陽,譬如大海水不即是眾漚。而陰陽之外無道,道不離陰陽變化而獨存。譬如大海水不離眾漚起滅騰躍而獨存,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程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無可說。餘謂此在人能虛心深心體之耳,說到陰陽變化分明是相對,是法象已著,所以陰陽者是道,是法象之實體。餘以《大戴禮》與《易大傳》互證,而始信道者萬化之根源。根源者,本體之形容詞,切忌誤會。根字本義,則木之根也。然幹及枝既生之後,則與其所從生之根,便分彼此。申言之,根自為根,幹自為幹,枝自為枝,互相別異,不可合而為一。源之本義,則流水之源也,流出於源,而流自為流,不得與其所從出之源合一,亦如根與幹枝。道者,萬化或萬物之所眾生,故道即是萬化萬物之本體,不可妄計萬化萬物與其所從生之道有彼此之別也。譬如大海水是眾漚之所從生,不妨說大海水是眾漚之根源,但眾漚皆攬大海水為體,不可說眾漚與大海水可分彼此也。凡餘書中有時說本體是萬化根源,或宇宙根源者,都是譬喻詞,讀者不可執喻而求其全肖。佛家因明學曰:凡喻隻取少分相似,此立論之律也。古詩曰: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人生根蒂,即道也。固有之而不自覺,故曰無根蒂耳。此為不見道者,致其永慨。人能見道,即觀我生固有根蒂,《易·觀卦》曰“觀我生”,意深遠矣。真真實實,富有日新,何有陌塵之歎乎?老氏大患有身,以有身為大患也。佛氏一切有為法,如幻如化,有為法,謂萬物。萬物皆有生滅,有變化,故名有為法。法字與中文物字相近。其猶未能於萬化萬物而透悟道真也。道至真實,故雲道真。聖人朝聞夕死之歎,其自警切至,後人顧可忽哉?且學焉而不聞道,知識畢竟無統會,易言之,知識之學無歸宿。王輔嗣《易略例》雲“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可謂深得《易》旨。元者,萬物之原。學必極乎窮原,方得見道。宗,猶主也。一切知識之學須見大道,而後得所宗主。知識皆緣於法象而起,法象,本《易大傳》,猶雲現象。象者物象,法者法則,物皆有則,故稱法象。此詞甚精。總合各部分的知識,隻是研究法象所獲之成績耳。謂由此成績,便已揭露宇宙實體,餘未之能信。實體與法象誠不可分,而實體是無對,是全體;法象是相對,是各部分。全體雖不離各部分而獨在,然全體畢竟不即是各部分之拚合,故法象各部分的知識總起來,獨不能體認到實體。譬猶以解析人體各部分細胞的知識綜合起來,決不能明了人生真性及領會人生豐富的意義也。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歎,蓋甚言道之難聞耳。求道者不可偏任理智與思維術,注意不可偏任四字,非謂理智與思維可屏絕也。反己與修養之功,實極切要,今不及詳。反己一詞,包含深廣,不留心古學真髓者,當視為無謂之陳言。此中釋道之一名,似未免牽涉過廣,然內聖學廣大悉備,說見篇首。其中最大無外之公名,必綜其義旨之條貫與綱要,方可為釋,空泛不著實際,與掛一漏萬,皆違《大易》正辭之訓也。
《大戴禮》稱魯哀公問孔子曰:敢問君子,《小戴記》有子字,《大戴記》脫,今補。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鄭玄曰:已猶止也。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此以日月西東相從,譬喻天道之流行,決不單純,必有奇偶二用,相反而成變化。奇偶二用者,陰陽是也。因明學曰:喻,取少分相似,中國名學亦然。日月出沒不同時,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陰陽之相反相成,不可說異時。陰陽恒是一齊俱有,不可說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無有孤陽獨陽故。變化無有已止。《易·乾》之《象》曰“天行健”,此其所以不已也。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不閉,孔廣森曰:“不閉不窮也。”愚按不閉,言發展無竭也。久者,猶雲永恒,無斷絕故。無為物成,是天道也。無為者,非如上帝造作世界故;物成者,天道之變化,無心於成物,而物以之成。譬如大海水之動,非有意現作眾漚,而眾漚以成。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天道幽隱,無形無象,及其已化而成物,則法象著明;法象著明而天道即斡運乎法象,不離法象而獨在。譬如眾漚起,而大海水即斡運乎眾漚,不離眾漚而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