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社交法則,牢記心中(3 / 3)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第一位讀者坐下閱讀刊物時,心理學家走進去,緊挨著這位讀者坐下,然後觀察他有什麼反應。試驗進行了80人次,結果證明:在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絕大部分人會默默地坐到別處,有人則幹脆問道:“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每個人周圍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空間、身體空間,當這個空間被人觸犯時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因此而惱怒。

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是如何界定的呢?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距離。

親密距離

這個距離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親密無間”,是人際交往中最小的間隔,其最近距離在15厘米範圍之內,彼此間能夠肌膚相處,耳鬢廝磨,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氣息。稍遠的範圍是15~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表現為挽臂執手,勾肩搭背。隻有情感密切的人才能達到如此距離。兩個人之間能達到這種距離的,異性是愛人、戀人,同性是最好的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距離不夠接近或過於接近,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遭到排斥。朋友距離

朋友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46~76厘米之間,身體上沒有其他親密接觸,剛好能相互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交往時如果進入這個距離,就會對對方構成侵犯。朋友距離的遠距離範圍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距離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不熟悉的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遠距離(1. 2米)一端。

實際生活中,親密距離與朋友距離通常都是非正式社交場合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

這一距離體現了社交性和禮節上的較正式的關係,社交距離的近範圍在1. 2~2. 1米之間,這是一般的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的標準距離。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座談會,工作人員安排座位時有個疏忽: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間沒有擺放增加距離的茶幾。結果,客人不得不盡量靠到沙發外側的扶手上,身體呈向後仰的姿勢。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如果距離和情境不對應,一方或雙方就會心理不適。

社交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2. 1~3.

7米之間,表現的是更加正式的社交關係。公司經理常用一張大而寬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辦公桌有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招聘時的麵談,大學生論文答辯等場合,雙方之間也會隔一張桌子,保持一定距離,這樣會增加莊重的氣氛。

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3. 7~7.

6米之間,這種距離是適合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當演講者試圖與某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公眾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7.

6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開放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內,完全可以對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係。

盡管以上四種距離都有一些數字範圍,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對交往的定義也不盡相同。這種差距是由於人們對“自我距離”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人與人之間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注意適度距離,太近不好,太遠也不可,二者傾向於任何一方都會產生極端的結果。要保持適當、微妙的距離,即不遠不近、不親不疏、不分不離。

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但也要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法國的戴高樂曾說:“偉大的人物必然會與別人產生距離,因為沒有威信就不能樹立權威,沒有與世俗的距離就不能產生威信。”上司為順利展開工作而注重同下屬保持親密關係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避免與下屬私交過密。因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往往束縛人的心靈,從而使你對下屬難以采取公事公辦的態度。

戴高樂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法則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他與自己的顧問、智囊以及參謀們的關係。在戴高樂擔任總統的10多年歲月中,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隻能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作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作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唯有調動,相互之間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並能杜絕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徇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沒有距離,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於秘書或者某幾個人,易於讓智囊人員幹政,進而使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後果將會非常嚴重。兩者相比,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如何做到與下屬之間的適當距離呢?

一、通過細心觀察了解下屬性格,對於性格比較開朗的,領導與下屬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應該有一定的距離;對於性格比較內向的,領導應該多接近下屬,讓他敢於、勇於說出自己的心裏話,讓他意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目的是給他建立自信,更好地激勵他的工作熱情。

二、在工作期間一定要分清領導與下屬的關係,但是在下班以後可以視為朋友,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

三、當員工碰到難題時候,我們不能等閑視之,而是應該提供必要的關懷和幫助,一起幫他們解決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走得相對近一點。

我們在了解了交往過程中人們需要的自我空間和交往距離後,就應當有意識地選擇和他人交往時的最佳距離,以便能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鄰裏定律:人們易受周圍人的影響

隻要有人,就會有人與人的交往;隻要有家,就會有家與家之間的交流;隻要有鄰居,就會有鄰裏關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鄰裏關係有著普遍的意義,鄰居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鄰居搞好關係

生活中有一些人比較有主見,態度比較堅定,似乎不太容易受到周圍其他人的影響。實際上嚴格地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避免周圍人的影響。心理學上的鄰裏定律告訴我們,鄰近的人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這個定律是經過心理學實驗證明的。

1950年,美國有三位社會心理學家,針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一次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是純屬偶然的,因為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調查中,對每個住戶都問這樣的問題: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

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隻有10%。其實多隔幾戶,距離上沒有增加多少,可是親密程度卻差多了。這說明,人們和鄰近的人打交道更多一些。中國有句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可見鄰裏關係的重要。

我國台灣地區著名的春天酒店董事長何麗玲的成功,就充分地利用了鄰裏關係。她在接掌春天酒店之後,立刻開始敦睦近鄰工作。北投林泉裏裏長張聿文說,過去溫泉業者都隻是禮貌性的拜會,當鄰裏有事情需要請托時,業者就表現得心不甘情不願。但何麗玲毫不敷衍,她主動接觸、認識所有的裏長,她對裏長們表示,很能理解溫泉業帶給地方交通、垃圾等等的負擔,還主動提供春天酒店往來於捷運站的接駁車,讓當地居民能免費乘坐。結果她的溫泉酒店事業遠近聞名,很多鄰裏甚至為她的酒店做起了免費宣傳。可見,在如今的社會裏,和鄰居搞好關係,從鄰居那裏獲取幫助或者支持,依然很有必要。

理解鄰裏定律的原因並不難。因為和鄰近者交往,要比和距離遠的人交往代價要小。一是了解對方比較容易,隻花比較小的工夫,就能了解到對方的信息,也比較容易預測對方的行為。這樣,在和對方交往時,也更有安全感。二是打起交道來方便得多,比如向近鄰借東西,起碼可以少走幾步路。

俗話還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也說明距離近,可以經常來往,關係才更容易變得親密。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人們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在學校裏,關係比較好的,往往是座位比較近的同學。還比如,人們在選擇終身伴侶的時候,大多是在同學同事或鄰居中找到的,而所謂“千裏姻緣一線牽”的概率卻低多了。

因為鄰裏定律的存在,我們就要注意對周圍人的選擇,就像“孟母三遷”那樣,要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人際環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圍的人總會對我們產生無形的耳濡目染,從而影響我們的個性成長,以及影響我們獲得什麼樣的機會。孟子的母親曾經擇鄰而居。現在社會,擇鄰而居,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無論如何,一定要主動多結識一些帶圈的鄰居。多認識一些帶圈的鄰居,意思是多認識一些朋友多的人。每個人的人脈網是不一樣的,鄰居身邊的朋友也有可能成為你的朋友。

現在時興“圈子”一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動圈子。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就是多接近成功者,你會從他身上學到更多關於成功的道理,你也會更容易接近成功。這就是我們對鄰裏定律的主動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