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避免投射效應對我們的誤導,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盡量客觀地判斷自己和別人,從而正確地處理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登門檻效應:一步一個台階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一個饑寒交迫的窮人來到一個富人家門口。他敲開了門,然後對開門的仆人說:“你讓我進去吧,我在你們的火爐旁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認為這點要求不算什麼,就讓他進去了。烤幹了衣服之後,窮人並沒有要走的意思。他請求廚娘借他一口鍋用用,他想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很驚訝:“我倒是想看你怎樣把石頭做成湯。”窮人拿出在路上撿的一塊石頭,洗淨後放進鍋裏,然後放了水,鍋下麵點燃了柴火。水燒開了,他對廚娘說:“我總得放點鹽吧。”廚娘又給他一些鹽,後來他又請求放些碎菜葉,接著是蘿卜丁、蘑菇丁,甚至還要來了肉末。最後,一鍋冒著香氣的湯終於煮好了。窮人將石頭撈出來扔掉,然後美美地享用起肉湯來。
如果一開始這個窮人就提出要一鍋肉湯的要求,肯定是要遭到看門仆人的拒絕。窮人於是隻提出烤幹衣服,當這個要求被滿足以後,再一步步去請求,最後終於喝上了美味的肉湯。
所以,求人一定要講究方法。如果你的要求別人無法接受,不要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來,最好采用“要求切割”的辦法,將原來的要求分成幾個,逐步提出來,不斷縮小差距,在被求的人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在心理學上就叫作“登門檻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就是利用“登門檻效應”來辦事的。實現某一個時,講求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最後攻下全局。
一個漁具商店的營業員在一單生意中,賺了30萬美元,讓老板驚歎不已。老板詢問緣由,營業員說:“一個釣魚愛好者進來選漁具。我首先向他推薦小號的魚鉤,然後中號的魚鉤,接著又拿出大號的魚鉤。魚線也是一樣,我先把小號的魚線推薦給他,然後是中號的魚線,大號的魚線。他非常滿意這些漁具。看到他興致很好,我問他去哪裏釣魚,他說是去海邊,於是我建議他買條船,他欣然同意。他最後買走了那條長20英尺的帶有兩個發動機的帆船。”
與人交往時,如果你能善用登門檻效應,那麼吃閉門羹或者被別人一口回絕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運用這種效應並不難,我們不妨看看那些深諳此道的高手們是怎麼做的吧。
剛剛離世的邁克爾·傑克遜就非常擅長對這一效應的運用。
1999年9月,第四屆非洲可拉音樂獎頒獎典禮在南非舉行,為獲頒終生成就音樂獎,祖籍為非洲的美國流行樂天王邁克爾·傑克遜提前到了南非。其間,為順帶考察非洲農村兒童艾滋病的現狀,邁克爾·傑克遜抽空到了南非的一個極為偏僻的村子。
由於道路太窄,邁克爾·傑克遜與助手所乘的豪華旅遊車,不得不停在了距該村大約七八裏的地方。
事有湊巧,旅遊車剛停,一輛前往該村的牛車恰好經過。助手建議,讓司機留在旅遊車裏等候,而自己則帶著邁克爾·傑克遜乘坐牛車進村,邁克爾同意了。
但是,當助手走近牛車和趕車人商議時,趕車人卻拒絕了。他根本不知道邁克爾·傑克遜為何人,隻是擔心車子超重。
邁克爾留心到趕車人的上衣和褲子都沒有口袋,心生一計。他掏出早已準備好的巧克力,問趕車人:“請問,你能代我們將這些巧克力帶給村裏的孩子們嗎?”
趕車人回答:“這很簡單,可以代勞。”
邁克爾又脫下風衣,說:“我看你的衣服沒法裝巧克力。不如將巧克力裝在這件風衣口袋裏,你看可以嗎?”
“當然可以。”趕車人回答道,“不過,我怎樣才能讓你取回風衣呢?”
“這很容易。”邁克爾笑著說:“我準備將自己裹在風衣裏。然後由你一起帶進村裏。”
趕車人被邁克爾·傑克遜的幽默逗笑了,最後請他和助手一起上了牛車。
有時候,對方從拒絕到接受,就是這麼幾分鍾。趕車人接受了甜蜜而善意的巧克力,隨之也接受了幽默而善意的邁克爾。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當對方同意較小的要求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對方就容易接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都希望在別人麵前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看作“喜怒無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別人較小的要求,對別人提供幫助之後,再拒絕別人就變得困難了。如果這種要求給自己造成損失並不大的話,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反正都已經幫了,再幫一次又何妨”的心理。所以,一步一步提要求,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出醜效應:適時利用缺陷美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把四個人的訪談錄像放給被測試者:第一位是位成功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現得非常優秀,談吐舉止恰到好處,不時地贏得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第二位同樣是位成功人士,他在台上的表現有些緊張,甚至把咖啡杯打翻;第三位是普通人,雖然台上很放鬆,但是言之無物;第四位也是位普通人,狀況更糟,不光說不出什麼出彩的話,因為過於緊張,還把咖啡杯打翻。
錄像播放完畢,教授讓被測試者選出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人。毫無疑問,大家最不喜歡的就是第四位先生。但最喜歡的,卻不是第一位談吐儒雅,無可挑剔的先生,而是第二位打翻了咖啡杯的先生。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效應——“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一個能力超群的權威人物,身上的缺點或行為上的失誤反而能夠增加他的吸引力。權威人物的“醜處”,反而讓人覺得他也會“食人間煙火,犯人間錯誤”,從而更具貼近感和真實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之神”。正是這種貼近感和真實感,增加了權威性人物的魅力。美國有位總統,在慶祝自己連任時開放白宮,與100多個小朋友親切“會談”。
10歲的約翰問總統,小時候哪一門功課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師的批評。總統告訴他:“我的品德課不怎麼好,因為我特別愛講話,常常幹擾別人學習。老師當然要經常批評的。”他的回答,使現場氣氛非常活躍。
這位總統的話緊緊抓住了小朋友的心,使小朋友的心裏麵認為總統和他們是好朋友。即使場外的大人們看到這樣的對話場麵,也會感到總統是一個親切的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位總統展現的不僅是親和的話語和舉動,更是人際關係中“同理心”的特質。他利用這種特質,透露給兒童他的過去和他們一樣,也常被老師批評,但隻要經過自己的努力,也會成長為有用的人。他自暴己醜,其目的不僅是拉近距離,便於溝通,同時也塑造了一種在美學上稱之為“缺陷美”的形象。
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物,如果敢於承認自己人性的瑕疵或表現出與大眾並無多大區別的一麵,他的言行將比神聖而高不可攀的人更討人喜歡。
政客由於意見不一,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但是一位政客運用“出醜效應”化解了一次危機。
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前去拜訪他,記者希望能在這次拜訪中獲取一些有關這個政客的醜聞資料。對於記者的來意,政客心知肚明。對於這位不速之客,拒絕肯定不行,怎麼辦呢?頃刻之間,這位政客想到了解決辦法。見到記者,這位政客很是冷靜。他讓記者坐下來,說是要慢慢聊。見他如此冷靜,記者暗暗佩服。
坐下不久,侍者端上了咖啡。政客迫不及待端起杯子就喝。“天哪,好燙!”政客大叫一聲,馬上扔掉了杯子,咖啡灑了一身。侍者趕忙幫他收拾現場,政客衝記者尷尬地笑笑。記者眉宇間舒展了許多。這時,政客拿起了香煙,記者看到他竟然將香煙倒著插進嘴裏,然後打著打火機,準備從過濾嘴處點燃香煙。記者趕忙善意地提醒他,政客慌忙把煙拿正,連忙向記者表示謝意。
看到政客一連串狼狽不堪的樣子,記者忽然覺得不那麼反感他了,甚至覺得和政客間忽然親近了很多。通過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點,淡化自己的光芒,打消別人的反感,這個政客不可謂不聰明。
我們大多是普通人,在與人交流時千萬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人,這種人一是容易讓人感覺不夠真誠,二是容易給對方造成一種壓迫感,令人產生自卑心理,三是可能引起對方的嫉妒和敵視。一個過於高大、完美的人物一般會讓人敬而遠之。所以,社交場上不必刻意保持完美的形象,坦誠自己的某個小缺點或過去的某個小過錯,會更有效地提升你的親和力,增強別人對你的親近感。
刺蝟法則:距離產生美
距離產生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像刺蝟一樣,存在著一個安全距離,隻有保持適當的距離,彼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對方的美好。人們把彼此間保持一定距離而使群體協調一致互不傷害對方的現象,稱為刺蝟效應或刺蝟法則。
交往距離要適時調整
我們都喜歡用“親密無間”這個詞來形容很要好的朋友,其實真的到了親密無間的程度往往會適得其反。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很必要的,隻是不同程度的朋友其距離的遠近可以有所區別。
為了研究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活習性,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它們隻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後,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各自分開了。可天氣實在太冷了,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
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挨得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就這樣反反複複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地在受凍與受刺之間尋找最佳距離。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
心理學家後來借用這個有趣的實驗,作為人際交往的一個準則,即“刺蝟法則”也叫“距離法則”。
運用在人際關係中,便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能距離太遠,太遠了關係會顯得生疏,但也不能距離太近,太近了關係太過親密,勢必會出現摩擦、厭煩。
交友時,必須把握好交往過程中主客體間的空間距離、心理距離、遠近距離,要考慮到雙方彼此間的關係、客觀環境的因素,過近不好,過遠的做法同樣也不可取。一般來講:公開的、正式的場合要謹慎,要保持適中距離;一些私下或非正式的場合,不妨靠得近些。
把握與具體交際對象的距離,是社交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