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方圓涉世,變通為人(2 / 3)

漢文帝時,袁盎曾經做過吳王劉濞的丞相,他有一個從史與他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後,並沒有將此事泄露出去。有人卻以此嚇唬從史。那個從史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後親自帶人將他追回來,將侍妾賜給了他,對他仍像過去那樣倚重。

漢景帝時,袁盎入朝擔任太常,奉命出使吳國。吳王當時正在謀劃反叛朝廷,想將袁盎殺掉。他派五百人包圍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對此事卻毫無察覺。恰好那個從史在圍守袁盎的軍隊中擔任校尉司馬,就買來二百石好酒,請五百個兵卒開懷暢飲。圍兵們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癱倒在地。當晚,從史悄悄溜進了袁盎的臥室,將他喚醒,對他說:“你趕快逃走吧,天一亮吳王就會將你斬首。”袁盎問起:“你為什麼要救我呢?”校尉司馬對他說:“我就是以前那個偷了你的侍妾的從史呀!”袁盎大驚,趕快逃離吳國,脫了險。

戰國時,楚莊王賞賜群臣飲酒,日暮時正當酒喝得酣暢之際,蠟燭滅了。這時有一個大臣因垂涎於莊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飲酒過多,難於自控,便乘黑暗混亂之機,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驚,左手奮力掙脫,右手趁勢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係纓,並告訴莊王說:“剛才燭滅,有人牽拉我的衣襟,我扯斷了他頭上的係纓,現在還拿著,趕快拿火來找出這個斷纓的人。”

莊王說:“賞賜大家喝酒,讓他們喝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麼能為要顯示女人的貞節而辱沒人呢?”於是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沒有盡飲。”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斷了帽子上的係纓而熱情高昂地飲酒,一直飲到盡歡而散。

過了三年,楚國與晉國打仗,有一個臣子常常衝在最前邊,最後打退了敵人,取得了勝利。莊王感到驚奇,忍不住問他:“我平時對你並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這樣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天夜裏被扯斷了帽子上係纓的人。”

從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袁盎和楚王的寬宏大度、遠見卓識,也可以洞悉他們駕馭部下的高超藝術。

無獨有偶。公元199年,曹操與實力最強大的北方軍閥袁紹相持於官渡,袁紹擁眾十萬,兵精糧足,而曹操兵力隻及袁紹的十分之一,又缺糧,明顯處於劣勢。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曹操這一次必敗無疑了。曹操的部將以及留守在後方根據地許都的好多大臣,都紛紛暗中給袁紹寫信,準備一旦曹操失敗便歸順袁紹。

相持半年多以後,曹操采納了謀士許攸的奇計,襲擊袁紹的糧倉,一舉扭轉了戰局,打敗了袁紹。曹操在清理從袁紹軍營中收繳來的文書材料時,發現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連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燒掉,並說:“戰事初起之時,袁紹兵精糧足,我自己都擔心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的人!”

這麼一來,那些動過二心的人便全部放了心,對穩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曹操的這一手的確十分高明,他將已經開始離心的勢力收攏回來。不過,沒有一點氣度的人是不會這麼幹的。

有些人隻是一味地向欲拉攏的一方施以恩惠,特別是對那些自己以為將要用到的人,更是如此。其實,收攏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對方的心理。給地位卑賤者以尊重,給貧窮者以財物,給落難者以援助,給求職者以機會等等,這才是收攏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為官者不僅要對部下示以寵信,同時還要向他們顯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下屬的過失,這也是兩種重要的籠絡手段。俗話說“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裏能撐船”,所以對那些無關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錙銖必較,當忍則忍,當讓則讓。要知道,對部下寬容大度,是製造向心效應的一種手段。主動消除誤會

在社交活動中,由於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導致失誤,常常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比如,一對初戀者約會,小夥子因意外事情遲到了,又沒說明原因,姑娘便認為他是個靠不住的人。再如,某單位領導找部下談話,通知其調動工作,因沒說明這是組織集體討論決定的,使對方誤以為是他的主意等等。

其實,這些誤會本來並不難消除,隻要當場把真實情況多說上一句話,便可免去很多麻煩。可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沒說這句話,結果留下遺憾。當然,事後進行疏通說明也可以補救,但總不如當場消除誤會的好。

夏潔是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大學畢業後直接去了一家水產公司上班。公司的老會計王姐非常喜歡她,對她一向照顧有加。有一天,王姐的孩子從網上下載了一份資料,因為家裏沒辦法打印,所以就想麻煩夏潔幫忙打印,說孩子著急要用。夏潔答應了,但當天的工作特別忙,就把這事兒給忘了。第二天,王姐來取東西時,夏潔這才想起來,隻好回答說自己還沒弄呢!王姐臉色平靜地告訴夏潔不用弄了,孩子隻是鬧著玩。夏潔也沒在意,這件事就算過去了。但是後來夏潔發現王姐對自己特別冷淡,一次同事一起開玩笑時,夏潔說了句什麼,王姐緊跟著就指桑罵槐地說了句:“那當然,人往高處走嘛!領導有事吩咐聲就行,咱們小老百姓哪能支使得動啊!”夏潔這才明白,王姐誤會自己了,可是事情過去了那麼久還怎麼解釋呀!

夏潔錯就錯在沒有當場跟“王姐”解釋清楚,如果她把自己工作忙等情況說一下,相信“王姐”不會不理解。當我們出現了失誤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需要解釋什麼,結果就造成了對方的誤會,給自己也帶來了很多麻煩,所以必要的解釋一定不能少!

那麼應該怎樣做解釋呢?(1)解說原委

當由於特殊原因造成失誤時,應及時實事求是地陳述原委。如本文開頭的事例,小夥子遲到是因為路遇小孩打架受傷,他送小孩去醫院。對此,他以為這是應該的,而沒有主動說明,以致姑娘產生了誤解。如果他當時就說明此事的話,也許他們的關係就是另一種結局了。

為了防止他人產生潛意識的責難,當事人也可用自言自講的方式對自己行為上小的失誤進行解釋。比如,開會時間過了,主持會議的領導才匆匆趕來,他邊走邊說道:“叫大家久等了。臨時接待了外商,剛送走。現在開會吧。”隻此一句,起碼有兩個作用:一是平息大家的怨氣。主持人遲到,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如此自我解釋就是一種道歉。二是說明了遲到不是有意的而是遇到了特殊的情況,易於得到他人的諒解,不致影響領導的威信。

(2)交代關係

有時在交際場合,對於可能引起他人猜測的人際關係或敏感問題,也要主動說明,以解嫌釋疑避免誤會。有位處長到北京辦事,順便看看老同學,老同學的上大學的女兒跟他上書店去買書。正巧碰上本單位一位出差的同事,處長和他寒暄幾句就匆匆而過。等他回到單位時,他在北京的“豔遇”已經滿城風雨,任他如何解釋也說不清,使他十分苦惱。其實,他當時隻要多一句解釋關係的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了。

對於易於為人猜測的男女關係敏感問題應及時落落大方地說明,就可免去很多麻煩。某單位一科長與一位女同事公出,在街口遇上一位熟人。科長主動介紹:“這是我們單位的小王同誌,一塊兒到上級機關開會,剛回來。”小王主動與之握手相識。這樣介紹,自然免去了很多誤解。

(3)說明背景

有時,在交際中為把事情說得更準確,使他人理解得更全麵,不致造成誤會,還應對背景材料做必要的解釋和說明。比如,某書記找工人交談,一開始就交代背景:“馬上要進行優化組合了,可能要涉及你,我今天是以朋友的身份來和你交心……”書記這樣解釋自己的身份,說明不是傳達組織決定,而是朋友間推心置腹的交心,所以氣氛更融洽,工人也敞開了心扉。還有時,主動解釋個性性格或個人心理,給對方打“預防針”,也可防止造成對自己良好動機的誤解。比如,在提出對方不愛聽的問題時,常常有一句先導性的話:“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我有一句多餘的話,你可能不愛聽……”這種打預防針式的解釋背景的話,可以使對方充分理解自己的善意,不致當場形成誤會和對抗而影響彼此關係。

誤會越早解開越好,不要等到誤會變成了怨恨才開始著急,所以發生誤會時,少說一句不如多說一句,千萬別嘴懶!

將心比心,寬以待人

成大事者善讓,即遇事不與人無謂地爭高論低,而是通過退讓的辦法去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無謂地好爭而不好讓。

君子坦蕩蕩,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品德。做人要胸襟寬廣,要有寬容平和之心,這不僅是一種魅力,更是事業有成的必備習慣。

青年人要培養主動讓道的精神,從而為將來成大事奠定良好的基礎。

寬容是人格魅力中的要點。一個人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就不會有真正的夥伴和朋友,隻會陷入孤獨和無助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主動讓“道”是一種寬容,即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大海是廣闊的,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平常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

寬以待人,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誡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做,不能接受的事情一定不能推給他人,而要將心比心。在人際交往中,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某種行為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還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就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從而諒解別人。

要成大事的人還要明白,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對信息的意義理解不一,個性、脾氣、愛好、要求不同,價值觀念的差異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喬西·布魯澤恩的話:“航行中有一條規律可循: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所以我們在遇到分歧或是爭執時,一定要注意他人的建議是否有合理性,絕不能一棍子打死。主動“讓道”,而不應爭先“搶道”。“禮讓三分”能確保“安全”,於己於人都有利。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因此而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體諒他人,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適當地幫助別人。如果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遭到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避免遭受困擾的關鍵就在於你能否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

主動讓道的寬容,還包括對愛情的處理。我們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愛情之所以可以成為催人上進的力量,不是由於嚴厲,而是由於寬容。愛情使人原諒了愛人的種種缺點、毛病,能使愛人“舊貌換新顏”。因此,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批評、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人家對他隻有敬而遠之。

有這樣一件事:一個年輕人抱怨妻子近來變得憂鬱、沮喪,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對他嚷嚷,甚至會對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這都是以前不曾發生的。他無可奈何,開始找借口躲在辦公室,不願回家。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問他最近是否與妻子爭吵過,青年回答說,為了裝飾房間發生過爭吵。他說:“我愛好藝術,遠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們為了各個房間的顏色大吵了一場,特別是臥室的顏色。我想漆這種顏色,她卻想漆另一種顏色,我不肯讓步,因為我對顏色的判斷能力比她要強得多。”長者問:“如果她把你辦公室重新布置一遍,並且說原來的布置不好,你會怎麼想呢?”“我絕不能容忍這樣的事。”青年答道。於是長者解釋:“你的辦公室是你的權力範圍,而家庭及家裏的東西則是你妻子的權力範圍。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廚房,那她就會有你剛才的感覺,好像受到侵犯似的。當然,在住房的布置問題上,最好雙方能意見一致,但是要記住在做出決定時也要尊重你妻子的意見。”青年人恍然大悟,回家對妻子說:“你喜歡怎麼布置房間就怎麼布置吧,這是你的權力,隨你的便吧!”妻子大為吃驚。幾乎不相信。

青年人解釋說是一個長者開導了他,他百分之百地錯了。妻子非常感動,後來兩人言歸於好。夫妻生活和其他許多人際關係一樣,會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針鋒相對永遠也不是解決的好方法;主動讓道,使雙方更多感受到寬容的力量,隻有以寬容的態度麵對問題,才可能很好地得以解決。

古人雲:“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人不能太清高了,因為世界本來就很複雜。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與人斤斤計較,隻會自己堵住自己的路。一個人必須具有容納汙穢與恥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惡賢愚的態度,才能有成功的人際關係。因此,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無不具有寬容的品質。如果我們能愛心永存,真誠待人,寬以待人,就能贏得別人的好感、依賴和尊敬,就能較好地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順利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