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方圓涉世,變通為人(1 / 3)

老子在《道德經》中雲:“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現代社會到處都充滿著競爭,也存在著欺騙,人們往往感到迷惑不解,膽小者躲避,愚魯者輕生。豈知,學會方圓處世,變通為人,方能在社交中遊刃有餘。

做人要內修外煉

我們從小在家庭、學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可當我們走上社會後卻發現世態炎涼,我們純真的夢想開始在現實無情的牆壁前碰得粉碎,於是我們猶疑、彷徨,懷疑我們所接受的思想,懷疑做人之方是不是一種傻氣。

實質上,“方”的解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那些世界上最受歡迎、最受愛戴的人物無不具有“方”之靈魂。武打小說之所以備受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在於它歌頌了兩種俠義精神,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沒有“方”之靈魂的人,有悖於社會倫理,隻會遭到大眾的唾棄,永遠無法取得最輝煌的成功。但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需要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勝。

但單純的技巧是低級的,一本書如果隻是一味地宣揚技巧,而不激勵人的品質,這本書是低級的;一個人如果隻是盲目地學習技巧,而不去努力升華品質,這個人也是低級的。我們不能為技巧而技巧,學習技巧的目的既是為了掌握方法,更是為了升華品質。

人的外在是內在的一種反映。內心沒有的東西,外表就無法顯露;內心有了,外在自然就能表現出來。人的心靈傑出,行為才可能傑出;人的內心美好,氣質才會美好。人的氣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內在品質決定。正如軍隊,做參謀的,隻需要有計謀,但起決定作用的司令官,卻要有威望、魄力,具備優秀的品質。對人生而言,技巧隻是方法和手段,而決定人生成敗的卻是品質。

偉人與凡人實際上並無多大差別,隻是因為他們具備偉人的品質。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個“材”,不是才華,而是品質。一個具備優秀品質的人,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會超越他的同類,環境、條件隻能製約成功的大小,但絕無法阻止他最終取得成功。一個人要幹出一番事業,要真正懂得為人處世,要使得生活快樂,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優秀的品質。實際上我們誰不向往品質優秀呢?我們都想氣質美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卻是由品質決定的。

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省。鄺美雲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

成績一流的打工,成績二流的卻當老板。回憶我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同學,那些最有名、最有錢的,的確都是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而那些成績一流的同學走上社會後卻往往並不出眾。為何如此?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之道。

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麼?你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生,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於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並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瀟灑,幸福的家庭正在於雙方彼此尊重體諒,關係融洽和諧。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可我們的教育卻過分偏重於前麵的百分之十五,而對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置之不理,實際上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對人而言更加重要。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對鄰居說:“我家有一盆花,你幫我修剪一下吧?”對方一定會讓你滾到一邊去,“哼,要我給你賣體力。”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發現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別漂亮,你在這方麵造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麼剪才漂亮?”對方一定就會高高興興地幫你剪花了。同樣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就是技巧的作用。1924年,英國哈佛大學教授團在芝加哥某廠做“如何提高生產率”的實驗時,首次發現人際關係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所在,由此提出“人際關係”一詞。自此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個人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都與人際關係有著密切聯係。而人際關係技巧則正能使你在與人交往中如魚得水,是你在現實世界中拚搏、奮爭的有力武器。本書正是想讓您在“力”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圓”,掌握人際關係的技巧。

做事情要把握分寸

一位老師,據說是中國經濟與法律結合方麵的第一人——法律係的博士又讀了經濟係的博士後。按說,這樣一位老師應該是學識淵博,大受歡迎的,可事實恰好相反,大家對他的評價反倒不如那些整天抱著講義照本宣科的老師。

原因何在呢?的確,這老師有著豐富的知識,同時大量的實踐經驗使他的課講得深入淺出。但壞就壞在他沒有一點技巧。講到“股份有限公司”就眉飛色舞地講某年某月他策劃了一個事情,講到上市公司就手舞足蹈地回憶他當初參與的一個招股公告。其實,本來對一個有著極高學曆的兼職律師來講,參與了這些事情不足為奇,可按照他講的語氣、方式來推理。天下沒有他沒幹過的事了。久而久之,大家便帶著一種玩笑的態度看他在課堂上“表演”了。

這位老師為什麼如此“癡”呢?想來想去,最後發現原因在他第一堂課的一句話上:一定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意的確不錯,在哪兒都找不出毛病,可這句話套到這個老師身上就有點兒問題。

這位老師為人極為踏實,說過了“一定要”就決不反悔,在他的觀念裏:我們每個問題都“一定要”理論聯係實際。於是,本應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案例在他講起來成了一個冷冰冰的過場,自然效果不佳。

做事必須誠懇,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做事如果態度不誠懇,對方總會認為你滑頭滑腦,因而不敢跟你合作做任何事情。至於說到“圓滑機智”這並不是要做得像個市儈那樣一切都講求圓滑,而是說該講究技巧時要圓通靈活。

例如本來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往往由於當事人富有幽默感,說上幾句很有趣的話,大家哈哈一笑,事情都辦通了,可是並沒有得罪任何人。否則,如果一切都本著公事公辦的嚴肅態度,那你所辦的事情不但處處碰釘子,而且被人指稱你是一個不通人情的木頭人。

在我們的社會經驗裏。重點強調的是“真誠”二字,真誠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將直接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當然,涉世老手也要提醒你,切不可太沒心機,否則像我這位老師倒也罷了,頂多不聽你的課,如果碰上利益攸關的事情,則很可能被人誘入陷阱,上當受騙。

合理化解同事間的矛盾

很多時候,你和同事之間的麻煩,你和同事之間矛盾衝突的產生是你們對工作有著不同的標準和期望所致。你希望你的同事能夠盡快完成工作,而他認為你太不現實,因而導致你很失望,他也十分灰心。另外一名員工希望你能為他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而你沒辦到,於是他生氣,你也不知該怎麼辦。有一名員工對你十分粗魯,還有一名員工總是不合適地奉承你。

你該如何處理與這些依靠你而生活,而你同時也依靠他們生活的人的不愉快事情呢?

首先,你必須弄清這種衝突是什麼;

其次,你要找出導致這種衝突的原因;

接著,你必須正視你所要克服的障礙;

然後,你要檢測一下你所采用的方法是否能有效地解決這一衝突;最後,你應當預見到事情的結果。

不管你最終是否能解決這一矛盾,對其結果的可能情況應心中有底,不至於到那時手足無措無以應付。

女員工小劉的工作總是很遲緩,她經常連你的最低要求也達不到。你已經與她談過,並且仔細觀察她的工作,給她提出一些良好的建議,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你每一次與她談及工作她都感到沮喪不安。要弄清這種矛盾,你必須明白這種矛盾的產生在於,你與小劉對工作有著兩種不同的標準;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必須讓此事引起她的高度重視。障礙看來似乎是小劉不願意與你說及她的工作,或者她的確沒有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可供你選擇的解決辦法是,讓人對小劉進行專門培訓或調動她的工作或降低你的期望。如果把這一矛盾置於一邊不予理睬,則可能使你總感到不滿意。但如果你來麵對這一矛盾的話,可能會使小劉的工作得到促進,她也能與你進行更好地溝通。但另一方麵也可能會導致她辭職或被辭退。要回答的問題是:你是否願意冒這個險呢?否則,你就隻能讓這一矛盾繼續存在下去。

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隻要做一天工作,和同事的矛盾就會永遠持續下去,不管這些矛盾是明是暗。我們不能讓這些矛盾占據工作時間,影響正常業務的開展,而應以集體利益為重。

相容原則是重要的商界法寶

相容原則是商界人際關係中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你與其他同事之間能不能處理好關係,能不能和平共處,能不能避免衝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相容性如何。

(1)心胸寬廣

心胸寬廣的人豁達,開朗,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事情上,不斤斤計較,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傷腦筋,更不會做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因此,其情緒總是積極樂觀的。

(2)待人寬容

對人寬容的人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能體諒別人的非禮和失誤,能接納別人,尊重別人,把對方作為一個整體係統來看;不去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更不會去誹謗別人。

(3)忍耐性強

忍耐性強的人能夠控製自己的脾氣,善於忍耐,對別人的無禮和攻擊不計較,不因一點小事跟別人爭吵。古語雲:“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的人,缺乏涵養,容不得別人細微的非禮、嘲笑、譏諷,從而造成人際關係破裂。

(4)歡迎不同的意見

聽到不同意見往往是你避免重大誤會的最好時機,一個人考慮問題往往不周到,這時聽一下別人的不同意見,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請記住:不同的意見,恰恰是你沒想到的。

(5)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直覺

所謂直覺也就是第一感覺。當別人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自衛,即保護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這種自衛常常缺乏科學性,並在同事的眼裏留下個狂妄自大、氣量短淺、聽不得不同意見的印象,更談不上有自我批評的精神了。

(6)控製自己脾氣的爆發

在這點上你必須明白的是:發脾氣根本不能幫你解決任何問題,相反這樣隻能激怒對方,加劇雙方的防衛和對抗。如果你和同事之間造成這種局麵,是無法正常工作的,其他的就更談不上了。

(7)先聽為上

人緣關係再好的職員,在公司裏都會有反對派。一旦對立派有所舉動,你切不可立即做出反應,而是應給反對者有個說話的機會,讓他把話講完,不要拒絕或爭辯。否則,隻會增加彼此溝通的障礙。隻有先聽,聽了以後才有可能溝通,不聽也就失去了溝通的基礎和依據。

(8)尋找你同意的地方

當你聽完反對者的陳述後,要先看哪些是你同意的地方,努力去尋找共同點。有了共同語言,溝通起來也就容易多了,你和你的反對者之間就有可能達成共識,化幹戈為玉帛。

(9)誠實的自我批評

當你發現自己錯了,就不要再掩蓋自己的錯誤,要誠實而虛心承認。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樹立起自己知錯就改的強者形象,還有利於消解反對者的敵意,減少他們的不滿。

(10)同意仔細考慮反對者的意見

同意是出於真心。如果有朝一日反對者對你說:我早就告訴你了,你就是不聽。那時你就難堪了。如果他說錯了,你不必指責,否則他非但不會聽你的,還會被你傷了自尊心,導致人際關係更為緊張。

(11)為反對者關心你的事情而真誠地感謝他們

肯花時間表達不同意見的同事,必然和你一樣對同一事情表示極大的關心,這說明你兩人有共同的興趣。因此,與其把他看作“敵人”,不如看作誌同道合的朋友,齊肩並進。

(12)延緩采取行動

這樣雙方都有時間把問題考慮清楚。要學會反複問自己:“反對者的意見可不可能是對的?”“我的反應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等等。在經過這樣的判斷之後再做出決定,這是比較成熟的表現。

能熟練應用以上幾點的商界職員,在公司裏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好同事關係,因為他能化敵為友,極盡可能消除對立麵。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說:“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上司籠絡下屬通常采用官職、錢財兩種手段,其實有時上級對下屬不必付出實質性的東西,而隻要通過某種表示、某種態度,便能給下屬最大的滿足,他們會因而對上司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為其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