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不要以己度人(1 / 3)

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了。

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麼辦?這條路半天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個人家借千斤頂。可是他又有許多擔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

“要是沒有千斤頂怎麼辦?”

“要是那家夥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該怎麼辦?”

……

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氣。當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開門,主人一出來,他衝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他媽的,你那千斤頂有什麼稀罕的?!”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精神病人,就“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這個笑話是說,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麼可笑,因為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樣。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會不知不覺地拿自己去衡量別人,以為別人和自己一樣。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投射效應”是一種唯心主義主觀臆想。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年輕時雖然才華橫溢,但思想陳腐,故屢遭挫敗,不太得誌。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麵對麵參禪打坐。實際上蘇東坡坐在那裏心不在焉。他眯著眼睛,偷偷地看佛印。坐了很長時間,佛印問他:在你的對麵你看到了什麼?蘇東坡看了大師一眼,在他眼裏的佛印大師長得黑黑的,又矮又胖。他差點笑了出來,於是對大師說:“在我的麵前,我仿佛看到狗屎一堆……大師,你的麵前看到了什麼?”大師沒有改變聲色,沉穩地說:“在我麵前我仿佛看到如來本體。”

這下蘇東坡樂壞了,心想:這下我可占到便宜了。我把佛印說成狗屎一堆,而我卻像如來本體。他高興地回到家裏,把事情的經過跟他的妹妹蘇小妹說了一遍。蘇小妹雖然年齡比他小,但卻是個聰明的女子。她一聽就明白怎麼回事了,看著哥哥得意的樣子,她大聲地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你現了眼自己還不知道呢,佛家講的是心境,你心裏想到的是什麼,你看到的就是什麼,你說佛印是狗屎一堆,其實你就是狗屎一堆;他心裏想到你是如來本體,其實他自己就是如來本體……”聽到這裏,蘇東坡恍然大悟,臉頓時熱了起來……

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在認識和評價別人的時候,有時會受自身特點的影響,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我國俗語所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這種情況。

有很多時候,人們不考慮別人的情況和自己是否相似,就胡亂推測別人。比如,有時我們和別人交往,感到對方似乎不像以往那麼熱情,或者沒精打采,就懷疑對方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意見?

其實對方可能因為身體不舒服,或者自己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當然無法像平時那麼熱情,而並不是對你有什麼意見。我們不要輕易下結論,而要繼續觀察觀察。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小世界,我們很難了解其他人的世界裏發生了什麼事,怎樣影響了他的心情和狀態。所以我們對別人的表現不要過於敏感,以己度人,疑神疑鬼。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時候的投射是正確的。因為人性有相通之處,有些事情不同的人的確會產生相同的感受。但是,人和人也有不同,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如果任何時候,都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別人,主觀想象別人會和自己一樣,是經常會發生錯誤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向一個國王進獻了一隻珍貴的小鳥。國王從沒見過這麼可愛的小鳥,非常喜歡,就用金絲籠子把它養起來,天天給它吃山珍海味,給它奏最好的音樂聽,讓人伺候它的起居,對它進行細心的照顧。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這隻鳥竟死掉了。這是因為,人喜歡的,不一定也是鳥喜歡的。而國王卻犯了以己度鳥的錯誤。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犯類似的錯誤,以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別人喜歡的,愛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比如妻子喜歡逛商場,以為丈夫也喜歡,就強迫丈夫陪自己逛;家長覺得彈鋼琴是好事,想讓孩子多才多藝,就逼迫孩子學……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相徑庭的。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曾編製了一種測驗人格的方法。他設計了十張墨跡圖,有五張是黑白色的,三張是彩色的,另外兩張除黑色外,還有鮮明的紅色。這十張圖片都編有一定的順序,施測的時候每次出示一張,問被試者:“你看這像什麼?”或者“這讓你想起了什麼?”結果是每個人的描述都各不相同。這個有名的實驗反映了不同的人看問題角度的不同。也就是說,“人心如麵,各不相同”。俗語中還有“爾之砒霜,吾之熊掌”,就是告誡我們不要輕易地以己度人。

一般說來,“投射效應”主要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發生:

一是在對方的年齡、職業、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等與自己相同的時候。人們總是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為同一個群體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認識和評價與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人的時候,往往不是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到的信息來判斷,而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另外,人們總是喜歡評價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總是習慣於與這些人進行比較。但是,人們又不希望在比較中自己總是落敗,處於不利之地,而“投射效應”在此正好起了一個保護作用,把自己的特點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和別人就都一樣了,沒有什麼區別,自己不好,別人也好不了。

二是當人們發現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時候,為了尋求心理平衡,會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這些惡習或觀念。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自己因為臨陣脫逃而覺得難堪,是怯懦的表現,心裏很不舒服,突然發現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便大肆嘲笑,以減輕自己心裏的不安。這時候,“投射效應”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這樣做可以保證個人心靈的安寧,但往往影響自己對人和事的正確判斷。在這種時候,人們更喜歡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強得多的人身上。這樣一來,心裏的不安就會大減,因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有這些特征呢,何況我一個無名小卒?

毫無疑問,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各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傾向過於嚴重,總是以己度人,那麼我們將既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求同存異,和睦共處

人心不同,各如其麵,形形色色的人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而對不同人的接受與包容,是心理成熟的一種表現。

人格是個人所具有的主要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由各種人格特征統合而成的有組織的心理模式。人格是社會化的結果,是在個人的遺傳、環境、學習和實踐等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具有獨特性和統一性。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人格完全一樣。即使是同卵雙生子,對同一事物,各人的觀點和行為也不會相同。

當然,人格也有共同性,使人們對很多事都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價值觀和相近的態度等。沒有這種共性,也就是一個人在內心世界和行為方式上與他人毫無共同點,那就不是人格,而成了“獸格”了。同樣的道理,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他人一模一樣毫無差別,這樣的人也不能獲得獨立的人格。人格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俗話說,人心如麵,各不相同。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沒有任何兩個人的人格特征完全相同。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的人謙虛好學,有的人狂妄自大;有的人公而忘私,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喜怒形於外,有的人則遇事不動聲色;有的人和藹可親,有的人蠻橫無理。但是性格不同是不是一定意味著矛盾和爭執呢?其實大可不必,我們既然理解了人和人本來就不同,就應該放開心胸,不必強求別人和自己一樣。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小事上強求別人,其實是在自尋煩惱。如果隻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固執己見,強人所難,我們的生活將不得安寧。和不同性格的人求同存異,和睦共處,是一種處世藝術。

欲揚先抑,博得好感

戰國的時候,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後來,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互相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猴子的數目越來越多,他就想把每天喂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對猴子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栗子,晚上給你們三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不能接受,於是就吱吱地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非常的不願意。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三顆,晚上再給你們四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其實老人給猴子的栗子數量沒有變,隻是給的方法變了:一是先多後少,一是先少後多。那麼猴子為什麼對前者不滿意,對後者卻感到滿意呢?

原來這是受到心理學上一個獨特的心理規律支配的。心理學家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並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給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事實是,先否定後肯定,能給人最大的好感,而相反,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蘭迪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4組,施行不同的措施,結果也不同,分別如下:

對第一組被試者始終否定(-,-),被試者不滿意。

對第二組被試者始終肯定(+,+),被試者表現為滿意。

對第三組被試者先否定後肯定(-,+),被試者最滿意。

對第四組被試者先肯定後否定(+,-),被試者表現為最不滿意。

這種心理規律,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平時人們所說“磕一千個頭後放一個屁,效果全無”,“有一百個好,最後一個不好可結成冤家”,就是這種規律的反映。

也許我們會想到前麵講的近因定律,但這個定律比近因定律還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先否定,後肯定,有一個對比的效果,比單純肯定更給人好感;而先肯定,後否定,也因為有個對比的效果,要比單純的否定效果更糟糕。

我們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的心理感覺的規律,叫作“欲揚先抑定律”。

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的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可是這個月生意卻不太順利,由於種種原因,老李預計當月隻能賣出10輛車。但是老李很懂心理學,他先是跟經理說:“由於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經理點了點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讚成。沒想到一個月過後,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理對他的業績大大誇獎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