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李一開始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不說自己的預計,結果隻賣了12輛,公司經理的感覺可能就完全不同,他可能覺得老李做得太失敗了,不但不會誇獎,反而可能批評他。老李就是采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先降低別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就能給對方以好感了。
有一位著名的導演,也很懂得利用這個心理規律來激發下屬——演員的積極性。這個導演素以要求嚴格著稱,因此一般的演員都比較怕他。但是這個導演也很善於發掘演員們的潛力,他總是在工作的開始階段,冷著臉,讓演員們看見就害怕,非常擔心演不好,達不到他的要求。這迫使演員付出最大的努力,發揮出最高的水平。而當導演對演員感到滿意時,就露出燦爛的讚許的笑容。這種難得一見的笑容對演員形成了極大的鼓舞,甚至有一位演員說,導演的笑容就是他演好的最大動力。
製造有利的交際氛圍
有一次,一位專家應一個學術會議之邀,作一個講座。他到了會上才發現,到會的人很少,隻有10多人。他有點尷尬,但不講又不行,於是他隨機應變說:“會議的成功不在人多人少,中共第一次黨代會才到了12人,但意義非同小可。今天到會的都是精英,我因此更要把課講好。”
這句話把大家引得開懷大笑,這一笑,激活了氣氛,再加上專家講課充滿激情,使得那一次講座非常成功。
人際交往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出,為了演得成功,不僅需要很好的台詞、演技,還需要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必不可少的——氛圍。就像電影中,要有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在人際交往的場合,也往往需要營造點氛圍。氣氛好像交際的潤滑劑,使交際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比如在演出和演講的現場,氣氛就非常重要。氣氛熱烈,聽眾、觀眾爆滿,才容易促成演講或演出的成功。如果沒有營造出比較熱烈的氣氛,顯得冷場的話,無論你的演講內容多麼精彩,恐怕也會成為失敗的演講,不能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而當場麵不理想的時候,演講者或演員如果能像上麵故事中的隨機應變的專家那樣,進入角色,投入激情和技巧,給聽眾、觀眾一個積極刺激,就可以將冰冷的氣氛激活。
生活中在許多場合下都需要有一定氣氛做襯托。
有的商人請客或赴約,總喜歡帶一個漂亮的女助手前往,就是為了依靠女人的美麗與溫柔,給交際場增添一點情趣,營造一種融洽的氛圍。
在交際活動中,如果把交際場看成是會議室,氣氛就很難營造起來,也無法讓對方投入。
有一種生意人,他們可以在會議桌上非常嚴肅,非常理智,然而,到了社交場合,又能放得很開,與人鬥酒,唱卡拉OK,開各式各樣的玩笑,一副百無禁忌的樣子。其實,他是在營造氣氛。
生意場的交際活動,既是正式會議的延伸,又不等於正式會議,也取代不了正式會議,然而,它卻能起到正式會議所難以起到的作用。在交際場上和會議桌上都能做到應付自如的,才算得上是一個能力比較全麵的商人。
氣氛也常常由物品來營造。比如春節前夕,人們看到家家戶戶貼的春聯,便會產生一股歡快感。商家的門麵在開張時,總要掛滿彩旗,擺滿有關單位和親朋好友、捧場人所贈的花籃(其中許多是自己買或租的,寫上別人的名字以顯氣派),門口站滿花枝招展、披著緞帶的迎賓小姐,有的地方還允許放鞭炮,在聲、色上造氣氛。
商家用這種手段就是為了招徠顧客,引人注目,以達到廣告效應。其實,婚、喪、嫁、娶儀式,會議召開的宣傳,都需要營造相應的氣氛。這樣除了為表達自己的某種心情外,更多的是給他人看,起到一種變相的廣告宣傳的作用。
在兩性的交往中,氣氛對於男女感情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性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定的色彩、氣味、環境或形象、聲音,能快速引發人的情欲。一般說來,情侶們都喜歡到幽雅、安靜的地方交流,例如選擇公園的一個角落,幽靜的叢林中,樹蔭下的石椅或溪邊的綠茵上。因為那裏直接接觸大自然,讓人心曠神怡,容易喚起對生命的熱愛和美好人生的向往,雙方可以盡情地傾吐心聲。更親密的情侶,則選擇在幽雅的咖啡館、酒吧或茶藝館,原因是那裏燈光柔和,伴有輕柔、優美的音樂。幾杯香茶,幾盅葡萄酒或兩杯咖啡下肚,會催起一股濃情與愛意。
不可把心全交出
有的人以為,他如果對對方特別好,對方也會對他特別好。其實,你對別人過分的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可能引起三個不良後果。
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人們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這也是我們在互惠定律裏闡釋過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裏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隻好選擇疏遠。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如果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盡,要留有餘地,或者給對方回報的機會。
第二個不良後果是,對對方過好,會令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中國俗話說: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適度地對別人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反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
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你對子女過好,會讓他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一旦將來讓他獨立生活,他就覺得你對他太不好了。還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有時,妻子對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事都對他百依百順,反而讓對方輕視你的感情。因為人們對於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對方對你付出的不珍惜,反過來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結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於夫妻感情的健康發展。所以,在愛情關係裏麵,一個人不要隻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向對方提出索取的要求,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
在公司裏麵也有這個規律。有的老板一開始比較仁慈,給員工較高的工資。可是市場風雲變幻,後來生意發展不順利,公司財務吃緊,隻好又降低員工的工資,而這又導致了員工的抱怨。作為老板,應該在開始的時候就避免過於樂觀,不能把員工工資定得太高,因為你提高他的工資他高興,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人大多如此。為了鼓勵員工的積極性,可以許諾年底的獎金,但那要以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為前提。
第三個不良後果,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己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也讓自己更有影響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就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利用。尤其是作為領導,一定要懂得恩威並施的手段,既要有軟的一麵,也要有硬的一麵。嫻熟運用互惠原則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應該幫他一次;如果一個人送了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也應該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品;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了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要記得邀請他們到我們的一個聚會上來。
“互惠原則”是你我在同事、朋友、戀人、夫妻……之間相處時,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個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後去抓俘虜回來審訊。
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想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參戰雙方都有這方麵的特種兵,經常被派去抓一個敵軍的士兵,帶回來審訊。
這個德軍特種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戰壕中。
一個落單的士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繳了械。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麵包,這時,他本能地把一些麵包遞給對麵突然出現的敵人。這也許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了。
本該捕俘這個士兵的德國兵忽然被這個舉動打動了,並導致了他奇特的行為——他沒有帶這個敵軍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雖然他知道回去後上司會大發雷霆。
這個德國兵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被一塊麵包打動呢?人的心理其實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種心理,就是得到別人的好處或好意後,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德國兵從對手那裏得到的隻是一塊麵包,或者他根本沒有要那塊麵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對他的一種善意,即使這善意中包含著一種懇求。但這畢竟是一種善意,是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的,在一瞬間打動了他。他在心裏覺得,無論如何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當俘虜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原理”的左右。這種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行為準則。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原理。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卻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其實他們都不認識他啊!
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自動就回贈了一張。也許他們想,可能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了,或者這個教授有什麼原因才給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要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這個實驗雖小,卻證明了互惠原理的作用。當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我們總覺得應該回報對方。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或者給他送禮品,或請他吃飯。如果別人記住了我們的生日,並送我們禮品,我們對他也會這麼做。
中國古代講究禮尚往來,也是互惠原理的表現。這似乎是人類行為不成文的規則。
一個人向朋友請教一件事,兩人聚會吃飯,那麼賬單就理所當然應由請教人的這個人付,因為他是有求於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讓對方付,就很不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