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到溪口拜祭祖祠蔣家世係排行順序為:祁斯肇周國,孝友得成章,秀明啟賢達,奕世慶吉昌。蔣介石係“周”字輩,最早名為周健,後改名周泰,上學後起名“蔣誌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蔣介石自稱是漢代兗州刺史蔣翊的第60代孫。
如果認為“中正”、“介石”為“中州鄭氏”、“介意難忘許昌家門前的大石頭”之意,蔣介石借修譜掩蓋“出生許昌”之事,有點牽強。但蔣介石修譜攀上名門為祖,炫耀門楣,倒是真有可能。
1949年,蔣介石下野到奉化,又想重新修訂族譜,他特請沙孟海到溪口,進而提出給自己家修譜。當時蔣氏政權搖搖欲墜,沙孟海以剛接聘為中央研究院秘書為名,要去上海就職推辭,修譜之事隻好作罷。
樹高百尺,落葉歸根。蔣介石最早看中的墓地在親生母親的墓旁,以便死後能盡孝。後來發現奉化城北響鈴崗地勢高爽,景物幽美,風水頗佳,就改變了主意,選定崗上的仁湖作為自己百年之後的長眠之地,並派人在周邊修路。現在公路仍在,仁湖已經成為良田。
1946年國府還都後,蔣介石拜謁中山陵的心情和以前不一樣了。他覺得死後葬在孫中山身邊,比安葬在老家更有意義。墓地定在紫金山,是許多民國政要的榮譽和地位象征,譚延闓、廖仲愷、範鴻仙等人均葬於紫金山。甚至汪精衛都已經安葬在紫金山麓的梅花山,抗戰勝利後不久,蔣介石就下令掘墓焚屍,汪墓原墓址已經填平。漢奸是沒有資格葬在紫金山的。
蔣介石覺得自己的功績比不過孫中山先生,卻要比明太祖朱元璋高出一些。他親自到紫金山勘察,選中一塊背靠紫金山,麵臨紫霞湖,東鄰中山陵,西毗明孝陵的風水寶地。此地山川雄勝,林壑秀美,海拔又低於中山陵,高於明孝陵,與老蔣自認的地位相符。老蔣命人在此處建亭作標,以壯觀瞻。
當時因為抗戰才結束,經濟困難,後由華僑捐獻,才得以興建。亭子的設計有三個樣式,報蔣介石選定後於1947年動工,秋天建成。亭為方形,重簷飛角。老蔣親自題寫匾額“正氣亭”,並題寫楹聯:浩氣遠連忠烈塔,紫霞籠罩寶珠峰。忠烈塔指的是亭子東邊不遠處的國民革命軍將士紀念塔,寶珠峰在亭西獨龍崗上。亭後立有石牆,正中刻有孫科撰寫的《正氣亭記》。
蔣介石1975年在台灣逝世,棺柩沒有入土安葬,而是暫厝在大溪慈湖。這好像是要效仿孫中山死後暫厝北京香山,蔣介石是要“待來日光複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
早在1927年北伐軍占領南京時,身兼兩個總司令頭銜的蔣介石為顯“正統”,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與北伐軍總司令部合署辦公,辦公室就設在西花園的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位於南京長江路292號大院,這也是蔣介石將國民政府設在此處的重要原因。
國府還都後,蔣介石的辦公室位於子超樓三樓(子超樓前看為五層,實為六層)東南角的三間套房,也就是1937年前林森的辦公室,1945年還都南京後,一直作為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介石的辦公室。
三間套房沿南邊一字排開,最東頭一間又隔為南北兩小間,北為廁所,南為休息室。中間一間就是蔣介石辦公的地方。南端斜放的辦公桌上電話、台燈、毛筆、文件夾、印泥盒一應俱全。室內的台曆還定格在1949年4月23日。東牆上依舊掛著蔣介石頗為自賞的彩色戎裝照。據說,蔣介石的辦公桌還有其他幾種擺放方式,有正對房門,也有斜放一角。西邊一間是會客室,林森用過的博古架一直保留著。1948年5月“行憲國大”後,蔣介石在總統府辦公室批閱公文子超樓東麵的防空洞已對遊人開放,原先蔣介石辦公室中有一地道直通防空洞,再由防空洞通往郊外的傳言不攻自破。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後,日軍飛機經常襲擾南京。當時國民政府內沒有任何防空設施。1934年,建造國民政府辦公樓時,在其與行政院之間加蓋了這座防空洞。該建築主體結構為兩層,全部由鋼筋水泥澆製。頂層厚數米,可抗擊重磅炸彈轟炸。水、電、通風設施一應俱全,且距主席辦公室僅十幾米,疏散極為方便。這麼“高級”的防空洞,當然是為當時的國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蔣介石等政要定製的。直到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西遷,防空洞並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倒是解放前夕,總統府官員曾在防空洞內焚燒了大量來不及運走的文件材料。
本世紀初,在總統府南麵新建了大型地下商場和停車場,沒有發現總統府往南的地下通道,其他方向有地下通道的可能性更小。
蔣介石並不常在總統府內辦公,隻有在接見外賓,接受外國大使遞交國書,召集重要會議,參加每周一例行的總理紀念周等活動時才會露一露麵,到自己辦公室坐一坐。蔣介石的主要辦公地點是在黃埔路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