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聞趣說(2 / 3)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眼睛表現出其人品的高尚。顯而易見,這個人想的比說的要多,他的思慮總是帶著憂愁。這雙眼睛反映了《死屋手記》的作者所忍受的痛苦——折磨了他生的不治之症。

岡察洛夫的眼睛就像奧勃洛摩夫的眼睛:平靜、半睡、冷淡,幾乎毫無表情,任何時候也沒有熱情的閃光。根據這雙眼睛,人們可以立刻辨認出《懸崖》的著名作者。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眯縫眼,隱藏在高高的額頭下,這是莫斯科商人的狡猾眼睛。卓越的劇作家塑造的整整十個典型都出自這雙眼睛的觀察。

與奧斯特洛夫斯基不同,薩爾蒂科夫(謝德林)的眼睛大得驚人。這雙大眼睛是少見的。目光銳利和飽滿的力量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難怪人們說,謝德林的目光能嚇退有些初次拜訪他的人。

涅克拉索夫的眼睛缺少表情。從這雙眼睛,可以看到俄羅斯人的善良和對周圍人的冷漠。但在這種冷漠中卻隱含著對周圍人的強烈不滿,也隱含著對消除災難和痛苦的失望。

托爾斯泰的眼睛是思想家的眼睛,這可以從眼睛中直接看出來。偉大的思想充滿具有這種眼睛的人的頭腦。同時,這種眼睛也表現這個人的堅定信念,甚至是固執。這雙眼睛與其說顯示的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不如說顯示的是具有深刻的宗教哲學和社會學著作的作者。

高爾基有一雙奇怪的眼睛。奇怪的是,不僅這是極普通的一雙眼睛、而且通常認為這雙眼睛“證明不了什麼”。的確,要在《底層》作者的眼睛中找到“天才的奇妙閃光”是枉費心機。

柯羅連科的眼睛給人帶來非常奇怪的印象。從他那善良、寬闊的麵孔上、似乎可以看到正義、誠實、直爽、堅強和不可動搖的信念。他的雙目好像在回避別人的視線,好像不能忍受別人好奇的一瞥,好像覺得無法適應。同時,從這雙眼睛中可以看到罕見的倔強,似乎在對每一個人說:你堅持你的想法,但我仍然堅持我的意見,絕不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著名的俄羅斯作家中不能舉出一位作家,說他的眼睛是以勃勃生氣對待生活。相反,在俄羅斯作家中,眼睛主要表現的是他們內心對周圍現實的懷疑態度和絕望,這形成了俄羅斯作家的一般特點。

學術報告

費曼第一次作學術報告的時候,很緊張,因為有很多大師來聽他演講。維格納告訴他說:“不!不!不用擔心!不過我得先提醒你:如果羅素教授邊聽邊打瞌睡——而他是一定會睡著的——那不表示你的報告不好,他在每個研討會中都打瞌睡。另一方麵,如果鮑立教授不停點頭,好像表示讚同你說的一切,也不要得意,鮑立教授患了震顫麻痹症。”

七十二煞

據稱:“楊絳肄業清華大學時,才貌冠群芳,男生求為偶者七十餘人,謔者戲稱楊為七十二煞。”

春夢婆

蘇東坡被貶海南時,雖然生活很苦,還是自得其樂。有一天,他在頭上頂著一個大西瓜,在田地裏邊唱邊走時,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問他:“翰林大人,你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想來,是不是像一場春夢?”此後蘇東坡就稱她“春夢婆”。

奇特的占有

世人不斷致力於占有更多的東西,梭羅也另有一種奇特的占有;世人紛紛地購進賣出,梭羅有一種奇特的購買方式。在他看來如果你喜歡某處莊園,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在它裏麵居住,而是要經常在心裏想著它,經常到它那裏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司以說是它的主人,就像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莊園主還以為他拿走的隻是幾枚野蘋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上了韻腳,他拿走了精華,而隻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給了莊園的主人。

“完美無瑕的書”

弗裏斯版的古典名著,以完美著稱,曾在19世紀受到學者和收藏家們的普遍讚揚。出版這套書的著名的格拉斯哥出版社,曾經試圖出版一本完美無瑕的書,使之成為印刷排字無比精確的典範之作。

他們采取了許多預防出錯的措施來保證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出版社雇了六位非常有經驗的校對員,他們每校對一頁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在校對工作結束以後,雖然出版社認為這本書已經接近完美了,但是他們仍然把書的每一頁都張貼在大學的大廳裏麵,而且這些書頁都必須在張貼的地方保留兩個禮拜,任何人隻要發現一個錯誤就能得到50英鎊的獎賞。於是,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出版商們認為他們已經達到了他們努力追求的那個目標:終於能出版一本完美無瑕的書了。

但是,在這本書正式出版發行之後,人們發現書裏麵仍然存在錯誤,其中有一個錯誤甚至就出現在第一頁的第一行。

有看法

錢鍾書對魯迅有看法,在文章中很少提及他,除了在文學觀念上不合以外,有一個可能就是他與楊絳的婚姻,錢楊相識恰好也在1932年前後,在著名的“女師大風潮”中,被魯迅譏諷為“上海洋場上惡虔婆”的女師大校長楊蔭榆,是楊絳的三姑。楊絳晚年寫了《回憶我的姑母》,在文章中也一字沒有提及魯迅,隻說了一句:“1924年,她做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從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條‘落水狗’。”這種行文的風格極似錢鍾書,無言的深意在熟悉的文壇話語中盡現,提到了“落水狗”,還有想不到魯迅的嗎?

孟嚐君

邵洵美慷慨,被人稱為“孟嚐君”,在劍橋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大清早,一青年敲邵洵美的門,先說一番恭維話,然後表明想借錢。邵洵美問他怎麼找到這兒,那人說是大使館介紹的。邵洵美也沒有多想,順手送他200法郎。此後,留學生們風傳說他是“活銀行”。

搭車

有段時間,文壇流行“搭車”,你出一本“老照片”,我就“克隆”一本“老相冊”;你有“讀者精品”,我就一本“讀者精選”。弄到極致,連作家的真實姓名也來“拓片”。旅美作家陳燕妮曾出《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美國》和《遭遇美國》,就有出版社和代理人又造一個“陳燕妮”出版《出國遭遇》。手法雖不高明,但盈利是肯定的。

麵黃無須

老舍說他的父親是個“麵黃無須”的旗兵,因為他後來發現父親進出皇城的那塊腰牌,上麵燙著“麵黃無須”四個大字。

兩個綽號

川端康成一生中,有兩個綽號:參加喪禮的名人和搬家的名人。意謂他從小到大,參加喪禮最多,搬家最多。

受傷害的海明威

持嚴厲批評立場的英國作家保羅·約翰遜在他的《知識分子》一書裏為男人海明威開過一份事故清單,他在這份清單中這樣記載:

孩童時期,海明威跌過一跤,一根木棍穿進他的嘴裏,把扁桃體刺破了。另一次,魚鉤戳進了海明威的後背,他差點兒把自己變成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魚。

稍稍大一點兒後,足球場和拳擊台是海明威頻繁受傷的兩個重要地方,他根本無法看住自己,因此比更多的孩子容易受到傷害。

1918年,成年的海明威第一次經曆槍林彈雨,有好幾次,滑膛槍的子彈和他擦肩而過,差點兒沒把他變成一具屍體;從戰場上返回的海明威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寫他的戰場親曆記,而是到處宣泄他的精力,以致一個玻璃陳列櫃又弄破了他的拳頭。

1920年,海明威莫名其妙地在碎玻璃上行走,因此而割傷了腳;也是這一年,他因為試圖越過船上係繩子的鐵環而重重地摔倒,造成內出血。

1922年,海明威被熱水爐嚴重燙傷,幾乎把自己燙熟。

1925年,海明威一隻腳的韌帶被撕裂,要不是處理及時,也許他會瘸著腿度過餘生。

1927年,海明威那隻好眼睛的瞳孔被他的兒子戳傷,這樣的結局多少有一點兒宿命感。

1928年春天,海明威第一次因為喝酒而發生重大意外。他喝完酒回到家後,把天窗上的繩索錯當做盥洗室裏的鏈子,一陣猛拽,結果整個沉重的玻璃框架砸到他頭上,造成了他腦震蕩,縫了9針。

1929年,海明威在一次事故中腹股溝肌肉撕傷。

1930年,海明威加速了自己受傷的頻率:食指被拳擊吊袋碰傷;因馬匹脫韁而摔成重傷;因汽車車禍弄傷了胳膊。

1935年,一次醉酒之後出海,海明威想把魚叉投向一條大鯊魚。結果鯊魚安然無恙,魚叉投向了他自己的腿。

1938年,海明威猛踢一扇鎖著的大門,致使大腳趾受傷,這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行動不便;同年,一麵鏡子劃破了他的腳,他因此而好幾天不能騎著光背的烈馬在海灘上狂奔;仍然是那一年,他那隻壞眼的瞳孔在另外一次事故中遭到了更嚴重的損害。

1944年,海明威腦震蕩兩次,同時報廢了兩輛車。一次是在燈火管製的時候,他的汽車重重地撞上了一個水箱;另一次是他從摩托車上摔進一條水溝。

1945年,海明威堅持要代替司機開車,把瑪麗送到芝加哥機場,車子打滑撞上了土堤。他被撞斷了三根肋骨,傷了一個膝蓋,前額撞出了凹痕,瑪麗則撞破擋風玻璃飛了出去。

1950年,海明威在自己的船上摔倒,頭部和腿部嚴重劃傷,一根動脈被割斷,並且第五次得了腦震蕩。

1953年,看樣子已經改邪歸正的海明威變本加厲,從汽車上摔下來,扭傷了肩膀;同年冬天在非洲,他經曆了一連串的意外事故,差點兒沒把自己永遠留在非洲;他醉醺醺地去撲滅灌木林火,結果被嚴重燒傷。兩次飛行事故,顱骨開裂,兩節脊椎粉碎,嚴重內傷,肝髒、脾和腎損傷,肩膀和胳膊脫位,括約肌喪失活動能力,被汽油燒傷,並且再一次腦震蕩。

1958年,在攀越一個柵欄時,海明威撕裂了韌帶,扭傷了足踝。

1959年,他再一次遭遇車禍……

我們知道男人海明威生命中最為著名的傷害是在1961年7月2日發生的,那是他遭遇到的最後一次傷害:他在他那支最心愛的英式雙管獵槍中裝上了兩發由著名軍火廠家提供的性能良好的漂亮霰彈,然後用它們把自己的整個腦袋炸飛了。

叔本華與鄰居

據說,叔本華對女人向來沒有好印象。他曾經跟一位女鄰居惹上大麻煩。她是他房東的一位親戚,住在他的帶家具的房子旁邊的一個小房間裏。他的房子有一個前廳。有一天晚上那個女鄰居跟另兩個女人留在前廳不走。他的一位傳記作者猜測:有可能是出於好奇,因為他那天晚上有女客來訪,當他要求那些女人離開前廳遭到拒絕時,他動手了。由於那位女鄰居“使出全身力氣”反抗,29歲的他用了相當大的力氣。當一位醫生證明她在衝突中胳膊上負傷時,這女人提起了訴訟。

經過一場長期審理,法庭判叔本華支付受虐待者(她畢竟有兩個女證人)治療費和300塔勒的“贍養費”,外加每年60塔勒終生養老金,他寫道:“這一切隻是因為我五年前差點將此人趕到門外,而她並沒有受到任何可見的或可以驗證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