楬木廬
宋春舫的書房榻木廬是在青島一個小小的山頭上,被梁實秋稱為最考究的書房。這書房並不與其寓邸相連,是單獨的一棟。環境清幽,隻有鳥語花香,沒有塵囂市擾。所有的圖書都是放在玻璃櫃裏,藏書以法文戲劇為主。所有的書都是精裝,並且還編有精致的書目。
淩亂的書屋
聞一多的書房充實、有趣而淩亂。他的書全是中文書,而且幾乎全是線裝書。他把成套的中文書裝製藍布麵,用白粉寫上宋體字的書名,直立在書架上。但由於他常常要做考證,所以書被從架子上取下來,放得東一本西一本的,十分淩亂。
外國作家的筆名
最近見到一篇談中國文人筆名的文章,讀來頗覺有趣。不料作者在文章結尾,卻大發感慨,認為筆名是中國文人的“專利”,“外國人不通此道”,即外國人沒有筆名。這說法實在有些自大,且對西方文化較為陌生。這誤會引發筆者興趣,遂披閱資料,拈出幾位外國文人的筆名,於此試作簡要介紹。
司湯達:本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
司湯達在長期的寫作過程中,曾用過許多化名。司湯達(Stendhal)是他1817年出版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使用的筆名。後來,他選定司湯達為唯一筆名。連先前發表的著作上也一律改用這個名字。“司湯達”(Stendhal)本是德國著名美學家文克爾曼的誕生地,是普魯士的一個小村莊。因為作家司湯達後來的名聲,連帶使這個小村莊也聞名於世。
歐·亨利: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醫師家庭。15歲時在藥房當過學徒,後來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及銀行出納員等。1896年,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波特為避免受審,流浪到洪都拉斯。妻子病重時,他回國探望時被捕。在獄中,他認真寫作,希望以稿酬補貼獄外女兒的生活費用。1899年,他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麥克盧爾》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並署了這個後來十分著名的筆名歐·亨利(O.Henry)。
這個筆名,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他在監獄當藥劑師時用的一部法國藥典作者的名字;另一種看法以為是獄中某個看守的名字。不論哪一種情況,作家(O.Henry)使這個名字最為響亮。
勃朗特姊妹
勃朗特一家三姊妹都出版有小說,但有兩位的作品極為著名。這就是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簡·愛》(JaneEyre);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的《呼嘯山莊》(WutheringHeights)。
她們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是英國約克郡的一位牧師。勃朗特姊妹都很喜愛文學,她們曾經共同出版過一本詩集,但並不成功。大姐夏洛蒂·勃朗特還為人做過家庭女教師,這些經曆後來在她的名著《簡·愛》中被真切地表現出來。
她們姊妹雖然都寫小說,但當時英國還相當保守,女子寫作還頗為稀有,所以,作品出版時,她們都未署真名,而各自以一個筆名發表。《簡·愛》出版時,夏洛蒂用的筆名是“柯勒·貝爾”(CurrerBell);《呼嘯山莊》出版,艾米莉用的筆名是“艾裏斯·貝爾”(EllisBell)。
《簡·愛》寄出時,作者並沒有很大信心。夏洛蒂甚至連一個序言也沒有寫。1847年10月,小說出版,兩個月後,小說再版,作者才有機會寫一篇序言,但是,署名卻一直用“柯勒·貝爾”。
三姊妹的作品問世之後,引起讀者的很大興趣。但對於作者,人們卻有種種猜測。不知作者是男是女,究竟有何背景,先前寫過哪些作品?這個謎底後來還是作者自己揭開,夏洛蒂與妹妹安去了倫敦。《簡·愛》的出版家史密斯大吃一驚,“柯勒·貝爾”(CurrerBell)原來是一位年輕女子。
喬治·桑:本名奧羅爾·杜班(Aurore Dupin)
喬治·桑從小由祖母撫養,在農村長大。她開始讀書時,便特別喜愛盧梭的作品,由此也養成了反叛精神。1831年,她帶著子女離開丈夫來到巴黎。為謀求生計,她開始嚐試創作。平素裏,她身著男裝,抽著雪茄,一時引起社交界的關注。她最初與桑多(Sandeau)合作,不久便給自己起了一個男性的名字“喬治·桑”(GeorgeSand),開始獨立發表作品。
她一生中曾與多位藝術家交往。1833年,她與法國詩人繆塞(Musset)結識,引發了一場熱烈卻不安的情戀。繆塞後來的詩歌和小說深受這次情戀的影響。1836年,喬治·桑結識了波蘭天才音樂家肖邦。在交往的過程中,肖邦的創作激情被激發。恩格斯曾把喬治·桑看做當時出現的反映下層人民的新文學流派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至今在世界上有著一定影響。
伏爾泰(1694—1778)
伏爾泰,本名弗朗索瓦·阿魯埃(FrancoisArouet)。他後來從事寫作,為自己用了一個筆名“伏爾泰”(Voltaire)。這個筆名,有人說是“阿魯埃”家某處產業的名字;有人幹脆猜測是“阿魯埃”的化名,當然,這一切都無關乎“伏爾泰”作為一位偉大作家的存在。
高爾基
高爾基,本名阿列可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柯,蘇聯文學的優秀代表。他很小就走向“人間”。當過鞋店學徒、洗碗小夥計等。1892年,24歲的高爾基在梯弗裏斯的《高加索日報》上,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馬加爾·楚德拉》。這篇作品是讚頌自由、激勵反抗的戰鬥檄文。高爾基謙虛地將這篇小說稱為自己邁上文學道路“信心不足的第一步”。就在這篇小說上,他第一次署上了這個以後享有廣泛聲譽的筆名“高爾基”。
這個筆名,原義是“苦命”。他以後發表作品,尤其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以此署名,表明了他樂於堅守的平民立場。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本名薩繆爾·蘭亨·克裏曼斯(SamuelLanghorneClemens)。後來在《事業報》和舊金山《晨報》當記者時,開始寫通訊報道和幽默小品,他便采用“馬克·吐溫”(MarkTwain)這個筆名。
說起這個筆名,還有一段故事:薩繆爾在密西西比河上當輪船領航員時,同行中有位老前輩艾賽亞·賽勒斯深為大家敬重。這位70多歲的老水手除去領航專業十分精通為年輕人佩服外,還經常為報紙寫一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沿革及現狀的文章。這些文章的署名便是“馬克·吐溫”(MarkTwain)。“MarkTwain”是當時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術語,意即“兩x”,表示水深“十二英尺”,輪船可以安全通過。
薩繆爾當時是個頗不安分的人。他當了領航員不久,見到老前輩艾賽亞·賽勒斯愛寫知識小品,便賣弄文采,寫出一篇諷刺小品給領航員們傳閱,內容針對的是這位老前輩。領航員們頗為欣賞這篇東西,便將它投給《新奧爾良三角洲實況》雜誌。文章發表後,賽勒斯船長讀到了這篇模仿他筆調、跟他開玩笑的作品,頗為傷心。從此,他再也沒有寫過文章,沒有使用那個出名的筆名“馬克·吐溫”了。這件事使薩繆爾極為內疚。他沒想到自己的遊戲舉動竟對老人造成這麼深的傷害。
4年之後,報紙上報道了賽勒斯老人逝世的消息。已經當上記者的薩繆爾很是哀傷。他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紀念著這位老人,也彌補自己的過失——沿續采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他以自己的才情和努力,使這個名字更加響亮,為更多人廣泛傳頌。(文/楊建民)
雅致的藏書法
潘光旦是從事譜牒學研究的學者,所以他在清華南院書房這類圖書的收藏極豐富。他喜歡用書槴,就是用兩塊木板將一套書夾起來,立在書架上。他在每套書上係一根竹製的書簽,寫上書名,實在別致。
苦雨齋
周作人在北平八道灣的書房,原名苦雨齋,後改為苦茶庵,不離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副橫匾是沈尹默所寫。北平式的平房,書房占據了裏院上房三間,兩明一暗。圖書中西兼備,日文書數量很大。
洋場惡少
施蟄存與魯迅論戰時,被魯迅貶為“洋場惡少”,這個陰影一直籠罩了他的大半生。衰年的施蟄存回眸一生的滄桑,做《浮生百詠》記之。其第六十八首,記錄了這次感傷。詩雲:
粉膩脂殘飽世情,況兼疲病損心兵。十年一覺文壇夢,贏得洋場惡少名。
三大文妖
1920年,上海流傳著這樣一段話:“上海出了三大文妖,一是提倡性知識的張競生,二是唱毛毛雨的黎錦暉,三是提倡一絲不掛的劉海粟。
俄羅斯作家的眼睛
人的麵部表情常常會偽裝,而眼睛則不會。眼睛的表情是真實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爾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子。”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說,根據眼睛可以判斷一個人。那麼,我們從俄羅斯文壇泰鬥的眼睛中,又能看到哪些暗含的精神品質呢?
在俄羅斯詩人中,普希金的眼睛無疑是最富有特點的。同時代人認為,普希金的眼睛反映出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這是一雙蔚藍色的、聰明的、敏銳的、閃耀著光輝的眼睛。正如同時代人所描述的,普希金的麵孔並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輝卻是著名的。H.N.波烈伏依據說,詩人目光變化之迅速,連普希金肖像畫家特羅賓也不能捕捉住這雙眼睛的深刻表情。
萊蒙托夫的眼與普希金迅速變化的、閃耀著光輝的眼神完全相反。《惡魔》作者的眼睛很少轉動,目光陰鬱而沉重。即使是詩人笑的時候,眼睛裏嚴肅和陰鬱的表情也少有變化。
契訶夫戴著碩大的夾鼻眼鏡,從這雙眼睛中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和隱隱的憂愁,單憑這雙眼睛誰也不會猜想到擁有這雙眼睛的人不僅是一位精明的心理學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幽默大師。確切地說,這雙眼睛僅顯示他是一位診斷醫師,視覺對他來說隻是一種研究病情的工具。
果戈理的眼睛帶有幾分滑稽的笑。這雙眼睛表現出無法仿效的《死魂靈》作者的幽默。同時,眼睛中善良親切的表情也證明作者有一顆溫存、痛苦的心。這顆心在嘲笑周圍人的缺點時,不時流下痛苦的淚水。
格利鮑耶陀夫的小眼睛隻被眼鏡遮住一部分,他戴上眼鏡顯得很調皮。這雙眼睛常常表現出微笑、譏笑和挖苦的笑。
茹科夫斯基的眼睛總顯出特別善良的表情。從他的所有肖像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認真、希望大家都幸福、心腸善良的人。在平靜的略帶沉思的懶散眼神中,人們找不到天才的特別表現,更找不到藝術創作天才的特別表現。
屠格涅夫的眼睛表現出深深的沉思。他有小說家的敏銳眼睛,但更有學識淵博的研究家的敏銳眼睛。他的雙眼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