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浩然之氣(3 / 3)

宮殿上,文武百官都向沙皇彎腰鞠躬,隻有詩人凜然直立。沙皇大怒,說:“你為什麼不向我彎腰鞠躬?”

詩人冷笑著說:“陛下要見我,我要是像他們一樣彎腰鞠躬,你怎麼看得清我呢?”

遺囑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臨終寫道:“若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遺囑止此二語,語不及私。

“運動員”

1903年,蘇曼殊等人在日本發起“國民軍教育會”,並召開了一次秘密會,決定采取一項重大舉措:秘密派遣會員回國從事革命。活動方式分為三個步驟:1.鼓吹;2.起義;3.暗殺。凡擔當此項任務的均被稱為“運動員”。

邵洵美的激情

1938年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延安發表,中國地下黨員楊剛隱蔽在上海霞飛路,將其譯為英文。邵洵美立即在《直言評論》上連載,並加按語:“近十年來在中國的出版物中,沒有別的書比這一本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了。”在連載的同時,出單行本,共印了500本,一部分由楊剛通過地下通道發行,一部分由邵洵美在夜間開著汽車,將書塞到洋人寓所的信箱裏。邵洵美不知哪來的激情,幹起這種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壯舉。為了安全,他特地買了一支手槍防身,一度避居項美麗寓所,還請了一位法國保鏢。

言論獨立

王芸生從1941年到1949年主持《大公報》筆政。這八年,他為了堅持言論獨立,多次碰蔣,蔣介石請他兼軍委會參議,送來聘書和薪水,被他退回,頗不給麵子。1947年,中統特務抓了《大公報》記者唐振常,他便給上海市長吳國禎去電話:今天不放人,明天就登報!

對不起中華民國

四川省主席劉湘去世,成都著名的“幽默大師”劉師亮作了一副挽聯:“劉主席千古,中華民國萬歲。”有人問他,“劉主席”三字怎好對“中華民國”四字呢?劉師亮說:“是呀,劉主席對不住中華民國。”

國士

張季鸞以國士自許,他對王芸生說:“隻要不碰蔣先生,任何人都可以罵。”

清軍南下江南時,顧炎武和他朋友在昆山抵抗。昆山軍民跟清軍激戰21天後,因為兵力懸殊,終於失敗。昆山城陷落的時候,顧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斷了右臂;撫養他成長的嬸母(也是他的繼母),聽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絕食自殺,臨死時囑咐顧炎武說:“我雖然是個女子,以身殉國也是理所應當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後也可以閉上眼睛了。”後顧炎武一生不仕清朝。

成仁取義

文天祥雖然被關押許久,但一直不降,最後被處斬。臨前,監斬官問:“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日成仁,孟日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後人紀念他,以為是“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肯定他的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為烈士,“事業雖無所成,大節亦無所愧”,欽仰他的是節概與操守。

當官

1946年,政協會議召開前夕,蔣介石對章伯鈞、羅隆基放話說:除了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要當什麼部長都行!章伯鈞說:“就是給我幹國防部長、外交部長,我也不幹!”羅隆基則說:“我要當就要當外交部長,我能講一口呱呱叫的英語,保證能當一個呱呱叫的外交部長!”

批判大會

在一次全校五千人的批判大會上,吳宓被斥令跪下。一跪就是兩小時,讓人鼻酸。批鬥後他的同事劉兆吉先生悄悄地問他身體是否吃得消,“他說跪著比站著好些”,免於“噴氣式”。

揚州八十天

閻應元死守揚州達八十多天,消滅清軍七萬多人,城破之時,他在城牆上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題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題訖,帶著千人上馬格鬥,殺死清兵無數,欲從西門突圍而不得。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

怒斥洪承疇

夏完淳被抓後,主持審訊的正是招撫江南的洪承疇。洪承疇知道他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軟化的手段使他屈服。洪承疇問他:“聽說你給魯王寫過奏章,有這事嗎?”

夏完淳昂著頭回答:“正是我的手筆。”

洪承疇裝出一副溫和的神情說:“我看你小小年紀,未必會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隻要你肯回頭歸順大清,我給你官做。”

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麵坐的是洪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豪傑人物,當年鬆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麵。”

這番話把洪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兵士以為夏完淳真的不認識洪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麵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經親自設祭,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悼。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侮辱忠魂!”

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個不停。洪承疇被罵得臉色像死灰一樣,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9月,這位年僅17歲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

要求決鬥

清末民初,蔡元培為北大校長,事務冗繁。有一次,北大學生因為不肯交講義費,幾百人聚集要求免費。蔡先生堅持校紀,不肯通融以致秩序大亂。於是這位身材矮小、瘦巴巴的文人,站在紅樓門口,揮拳作勢,怒目大聲喊道:“我跟你們決鬥!”包圍他的學生隻好紛紛後退。

不怕殺頭

王芸生等人所辦《大公報》社訓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王以為新聞記者要敢於說真話,不怕殺頭。他曾對後生小子們說:“抓到刑場,揪住小辮兒,鋼刀一舉,哢嚓一聲的時候,小子,你要一聲不吭,咬緊牙關項得住,才算得一條好漢,一個好記者。”

下酒物

宋代詩人蘇舜欽住在丈人家裏,每晚讀書,總要飲酒一鬥。他的丈人感到很奇怪,便要看個究竟。有一天晚上,隻見蘇舜欽讀《漢書·張良傳》,讀到“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拍案叫:“惜乎擊之不中!”即昂首滿飲一杯;又讀到張良對漢高祖說“此天以臣授陛下”時,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難如此!”於是又滿飲一杯。丈人見此景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鬥誠不為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