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周易》的重陽思想給先秦諸子的唯物哲學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提出了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無形之氣變化而成的觀點,正如《莊子·至樂篇》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蕩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夫有形者生於無形。”《管子·內業篇》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說明了精是更精微的氣,乃由氣所產生而成,精氣在人體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然而生成變化仍是由於動而導致的陰陽二氣相推相感作用的結果。先秦諸子的論述,雖不是專門的醫學著作,也不可能對人體生理、病理、治療等方麵論述得相當詳盡,但是,這些認識的形成,卻為《內經》作者的重陽觀念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礎,同時也可以看出,從《周易》陰陽學說的創始,到《內經》形成醫學理論的學術淵源了。正如張景嶽在《類經附翼·醫易義》中說:“易之變化參乎醫……醫之運用讚乎易”,“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用易者所用在變,用醫者所用在宜。”如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寶命全形論》又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很顯然地說明了這是《內經》作者繼承了《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對宇宙變化的規律進一步做了明確的闡述,說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都離不開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這兩個方麵的內在聯係,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是一切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揭示了人體生理病理的本質。對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的認識,《內經》作者同樣強調了陽的重要性,並從人體生理病理的本質上進行了闡述,從而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認為,這與《周易》的“陽主陰從”重陽思想和先秦諸子的重陽哲學思想完全是一脈相承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是《內經》作者用陰陽來分析一切事物的功能以及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一個概括,這裏的“陽生陰長”是說明一切事物的生長功能,“陽殺陰藏”是說明一切事物的收斂功能。從自然現象來說,春夏陽氣旺盛,萬物隨陽旺而得以生長發育,秋冬陽氣衰減,萬物也隨陽之衰減而伏藏甚至死亡。結合人體生理病理而言,陽氣旺盛,可以促進精的化生陰精,陽氣衰減,吸收遲緩,則陰精的化生亦必導致減弱。清代中醫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說:“陽長一分,陰即隨之長一分,陽衰一分,陰亦隨之衰一分。”陽為陰之主,氣為血之帥,氣行血隨,血行氣附,這說明了在陰陽互根的關係上,必須以陽為主,陰為從的道理,也可以認為,這是屬於人體的正常生理。《內經》作者進一步概括說,陰陽的功能不外乎“陽化氣,陰成形”,這裏所說的“氣”,指的是氣化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質,故可以認為,一切生化機能是無形的,屬陽的範疇,一切有形的物質,屬陰的範疇,陽能化生力量,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都得靠陽的功能來化生,陰能構成形體,雖然這是固有的性質和功能,但作為形體由小而大,由弱而強,也仍然離不開陽的生化功能所起到的作用,故陽能化生陰,使陰的形得以逐漸強壯。所以,在一般情況下,隻要有功能作用發揮,機體的生命仍在進行,不但借此陰可以繼續向陽轉化,並且“陰”物質可以通過“陽”的作用而得到不斷的合成和積累,這實際上也說明了陽為陰之主的關係,可知,在陰陽這一相對統一體中,陽是主要方麵,陰處於次要從屬地位。
四
《內經》作者在《周易》學術思想影響下,以“天人相應”的思想方法,對陰陽二者之間關係的認識,強調陽為主導以及陽氣在人體重要作用方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發展,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內經》作者的重陽思想,也給後世醫家在理論和臨床上產生了較深的影響。環顧自然界,太陽的存在對宇宙間所有行星的運行,對地球、天文、氣象、曆法以及對萬物的生化收藏無不有著直接影響,而人體的陽氣,自生命開始之時起,就體現於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可以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機體運行與生存靠陽氣。若人體的陽氣受損,則會生機衰竭,賊風數至,邪氣彌漫,苛疾叢生,甚者夭折生命。楊西山在《弄丸心法》中說:“一陰一陽,是為二儀,理宰乎氣,源發太極……陰陽之氣,妙用無窮,人之一身,陰陽而已,二氣之中,陽氣更尊,氣盛者強,氣衰者病,氣聚者生,氣散則死,人之陽氣,猶天之日,仰觀乎天,可悟乎人。”
何為人體的陽氣呢?筆者認為,陽氣乃人體生命的活力。人體的陽氣存之則生,失之則死。可以認為,凡是對機體具有激發、推動作用之氣及髒腑經脈的功能之氣等皆屬於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