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論《周易》對中醫學重陽思想的影響(1 / 3)

盧崇漢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張景嶽也說:“醫易同源”,“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可見《周易》與中醫學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因而探討《周易》樸素的辯證法及其重陽思想和中醫學相結合的過程,對於研究發展中醫基礎理論,使之能指導和運用於臨床之中,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周易》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部古典哲學著作,它對後世哲學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故被稱為群經之首,同時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周易》在先秦哲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位置,在其複雜的內容中,包涵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周易》哲學雖然是原始的,不完備的,但是畢竟含有珍貴的萌芽,這一點正是《周易》的最有價值的部分,也可以稱為“科學內涵”。

《周易》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就是一個“易”字。這個“易”字在《周易》中是指客觀物質世界的“動”所導致的“生生化化”,用以說明這個“動”而生生化化的理論,就是“陰陽學說”,正如《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莊子的這一句話,可以說是準確地總結了《周易》全書的精神實質。《周易》把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稱作“易”。“易者變易也”,“生生謂之易”,又稱為“道”或者“神”,如《係辭》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以及《說卦》所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易、道、神是《周易》對物質世界生生化化的初步表述,是唯物哲學的原始概念,用以說明物質世界的生生化化是存在於物質運動之中的內在規律,而不是存在於物質之外,更不是存在於物質之先,如《係辭上傳》所說:“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並對象與器下了明確地概念:“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見到了象、器,“而易立乎其中矣”。指出了道與器是並存的,沒有器也就無所謂道的存在,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周易》在“道器觀”上能做出這樣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解釋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周易》認為,物質世界首先是來源於“太極”的,指出了宇宙本處於混沌不分的原始狀態,通過“動”的相推、相感作用而使太極生兩儀,得以開天辟地,才可能有萬物的生存,正如《序卦》所謂“有天地然後有萬物”,進而從自然界的萬物進一步引申到人類社會,並認為在“動”的生生化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合的,這裏的“動”實際上就是變易的陰陽二氣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並明確地指出,萬事萬物的化生,必須經過“陰陽交感”的過程,如《泰卦》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矣。”《否卦》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這裏的所謂交感,實際上就是“動”的概念,“動”的過程,隻有“動”才可導致天地萬物的生生化化,如在《鹹卦》中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象可見矣。”《係辭下傳》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認為從宇宙萬物的自然界到我們人類社會,都是處在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之中,它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變化,高度地概括了物質世界,並對物質世界對立統一觀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解釋,認識到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永恒的,“動”是絕對的,在《恒卦》中說:“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所以是“物不可窮”沒有終止,萬事萬物都是處於永恒的運動狀態之中而得以發展。

《周易》以陽爻和陰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長轉化的矛盾關係,以促進事物的發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陰陽矛盾的對立、依存和消長轉化的運動中,始終強調了陽主陰從的兩者關係,如《彖傳》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談到“坤元”時則說是“乃順承天”的,其意是說,陽為統轄,陰為順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指出了陽氣的健運,才能導致“動”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發揮事物本身應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終強調了“動”的一麵,認為沒有“動”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長壯大。《周易》這一原始的對於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說,即沒有陽物質的動導致陰陽二氣的相推相感作用,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成和發展。其核心思想始終強調了陽的重要性,也可以認為,這是《周易》對陰陽學說的基本原則和科學內涵,並以此原則道出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如《乾卦》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法,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從而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思想。《周易》的這一哲理,對後世中醫學的重陽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