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遁甲之學符?偦?(3 / 3)

(五)丁未“掌嶽瀆,能化陰兵,助征戰;又能救生產水火刀兵諸厄;在天主土德,四時餘氣,黃色,鎮脾胃命,應黃石”(同上)。丁未之位在坤,西南方向,而“中五”亦往往寄居於西南坤之位,故“主土德”,土旺四季,羅絡始終,故可救刀兵水火諸厄;在人體,脾屬之,而胃與脾相表裏,故能鎮脾胃命,應黃石。

(六)丁巳“掌城社,能決陣解圍,取城破寨;又能嗬氣決諸寒熱不時之病;在天主火,赤氣”(同上)。丁巳之位在巽,東南方向,於五行為火;以火攻城,其速非常,故謂之能決陣解圍,取城破寨;又此火乃“真火”,以“弄火”之法攻之,寒熱不時之病自消。

《真經》對六丁神符的敘述,乃依罡步之法,逆時針轉之;若反轉過來,恰好是東南西北之序。這巧妙地把遁甲之理化入其中。

符籙化的遁甲之學有一些什麼思想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主陰的思想。

《真經》卷中第二《六陰隱秘要》說:“六陰者,六甲之陰也。甲子之陰乃是丁卯;甲戌之陰丁醜;甲申之陰丁亥;甲午之陰丁酉;甲辰之陰丁未;甲寅之陰丁巳。六丁乃六陰也。則六甲之為陽將,六丁為陰神。用六丁(陰)而不用六陽者,陰為無也,無則能變化。能有能無,出生入死,包容隱顯也,如臨軍之用兵法也。六陰無形,用之則應。凡有道之士用陰;無道之士用陽。陽則可測,陰則不可窮也。上卷獨言祭六丁法。或曰:六(丁)本無形,何必祭之?曰:以有形(無,按此字當衍)祭禱之無形之神,有無相合也。”為什麼說六丁乃六甲之陰呢?這是由幹支和生屬的配合決定的。若以地支計,則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若以生屬計,則鼠、虎、龍、馬、猴、狗為陽;牛、兔、蛇、羊、雞、豬為陰。六丁所屬分別為:丁卯屬兔,丁醜屬牛,丁亥屬豬,丁酉屬雞,丁未屬羊,丁巳屬蛇,皆為陰。六甲為旬頭,皆為陽,六丁分別係之於六甲之下,故曰“六陰者,六甲之陰也”。看看《六甲陰符法》就更為清楚了。其法曰:“六甲之陰者,甲子旬陰在丁卯,其神兔頭人身,名孔林族;甲戊旬陰在丁醜,其神牛頭人身,神名梁丘;甲申旬陰在丁亥,其神豬頭人身,神名陸城;甲午旬陰在丁酉,其神雞頭人身,名費陽;甲辰旬陰在丁未,其神羊頭人身,名王屈奇;甲寅旬陰在丁巳,其神蛇頭人身,名許鹹池”。

《真經》的“主陰”思想應遠溯至《歸藏》。傳說孔子求之,未得完璧。《禮記》載:孔子曰:我欲觀殷道,“得坤乾焉”。可知《歸藏》先《坤》後《乾》,以陰為主。這是古老的傳統思想。到了《周易》,以《乾》卦為首,這突出了陽的地位。《易經》以龍喻《乾》六爻,《易傳》更闡述此理,大加發揮。《係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已經是在為封建統治秩序作論證了。但是,《周易》這部書是有辯證思維的,在抬高陽的地位時,對於古老傳統的尚陰思想仍然有所保存。在《周易》之中,作者釋《坤》之時,往往把它同“土德”、“中黃”聯係在一起。《易》曰:“天玄而地黃。”《說文》:“黃,地之色也,從田熒色。”蓋神州之間,土為黃色。《易·說卦傳》雲:“坤為地。”而《坤》卦六五爻辭則說:“黃裳元吉。”蓋《坤》為陰物。古漢儒之釋《易》者,謂陰爻居中皆稱為黃。例如《離》卦二爻與五爻皆為陰爻,故六二爻辭說:“黃離,元吉。”《象傳》雲:“黃離元吉,得中道也。”再如《噬嗑》六五之爻為陰爻,居上卦之中,故其爻辭說:“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象傳》雲:“貞厲無咎,得當也。”《鼎》卦六五之爻為陰爻,亦居上卦之中,故《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由此觀之,坤為陰,為地,為土,土色黃,居中,得中正之道,這個思想在《周易》經傳裏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不過,概觀全書,《周易》這個思想還是被“天尊地卑”的洪流所淹沒了。作為同《周易》有密切關係的《道德經》倡導“歸根”、“返本”,又把陰陽的順序倒過來,不尚陽而尊陰。陰者,微而不顯,但卻是著之根。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名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乃從雲,雲之意小,柔弱。小可變大,柔弱可勝剛強。在《道德經》裏,陰又為水,謂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老子還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陰在先,陽在後。老子明確地提出了主陰的思想。早期符籙派道教五鬥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符與水並用;又信奉五方星鬥,尤重北鬥,以北方為水……這都是老子主陰思想的沿襲。《真經》“不用六甲”,而用六丁,走的也是這條路線。

主陰的思想同儒家的尊陽宣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的願望,這本來是有積極意義的,然而,在道教的理論框架裏,卻成為論證仙道攻伐策略的工具,從而神秘化了。

第二,運化的思想。

《真經》卷下《召六丁擲座符》曰:“凡書符下筆,存思玉女,畢如斷銅截鐵,先點二十八點,象二十八宿念星,點之四點,象四時,八遍念咒象一年八節,凡點下,不得再點。如得此符,似三五將軍,六丁神將,力士天丁,千金不受,永為身寶,秘之秘之,其靈萬法之最也。”所謂“八節”乃卦氣分宮中的八個節氣。《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卦》以八卦配四時,一年四時共三百六十日,每卦占四十五日。遁甲之法仿之。《遁甲符應經》卷上《八門法》第四雲:“古法曰:天有八風,以直八卦。地有八方,以應八節。節有三氣,氣有三候。如是八節以三因之,成二十四氣,更三乘之,七十二候備焉。”又《推八節以主卦為初直》第五雲:“冬至一宮坎;立春八宮艮;春分三宮震;立夏四宮巽;夏至九宮離;立秋二宮坤;秋分七宮兌;立冬六宮乾。”《真經》的卦氣分宮之法與此是一致的。節氣的變化是自然界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一種反映;而以卦納之,則是其運行規律的符號象征。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遁甲學對自然界運行規律的描述比起《周易》來已有很大不同。《周易》的結構體係是二進位製。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疊而成六十四卦,逢二進一。遁甲學則主要發展了三元製。《真經》卷中曰:“六陰洞微乃六丁秘法。六甲飛宮而變通也。”所謂“六甲飛宮”說的是布局。遁甲布局分上、中、下三元。上元一宮起甲子,中元四宮起甲子,下元七宮起甲子。或逆飛六儀,順布三奇;或順布六儀,逆飛三奇。這種三元製的方式具體應用於年、月、日奇門的推算中。年家奇門,月家奇門,皆分三元,而日家奇門,三日一局順行,六甲周而複始,其三元製的應用更為典型。《真經》這個道理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意思是一致的。每三日便躍過一卦,隱含著對質量互變規律的樸素認識,是對客觀自然界運行的複雜性的一種特殊反映。

第三,感應的思想。

《真經》的感應思想色彩是濃厚的。上述關於符籙的應用和功效的分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在《真經》中,還有一節《授感應式》專說如何應用遁甲符法感應天神的事。卷中第一說:“通天清之奧路,達地濁之淵微,理燭古今,道冠萬術。於身益者,上謁官長,利見王公,逐鬼退殃,迎祥致福,飛符走印,製伏狂妖,求道欲仙,恣情任意;於國益者,興兵發馬,立紀陳綱,治水潦之災,滅饑饉之苦,乃感王侯之夢,合諸人物之心。入水登山,行幽坐險,若非此法,安可如然而登玄理?”在《真經》看來,通過遁甲符籙之術感應天神,什麼事情都能辦到,真是“玄乎其玄”了!

《真經》的感應思想也是《周易》交感思想的流變。《周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概括出陰陽兩個基本概念,並闡述了陰陽交感的道理。《係辭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在《周易》看來,天地能交感,夫婦能交感,人與天地也能交感。隻有交感,才能化生;反之閉塞不通則否。《否卦·象傳》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而能交感,就在於有“天下之至神”。此語在《易》中是陰陽不測之謂。這種思想經董仲舒的改造而成天人感應目的論。《真經》又向前邁進,越走越遠。

總之,縱觀《真經》全體,可知它把遁甲之學符籙化,使《易》學的發展染上了道教的神秘色彩。但情況是複雜的,它的主陰思想和運化思想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尤其是三元製的應用,更表現出道教《易》學的特色。《真經》運用遁甲這個模式企圖把天道、人道、地道統一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悟到了事物普遍聯係的道理。它注意到了人的活動與宇宙運行的關係,這是古老學術傳統的沿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