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論《周易》的著作年代——答郭沫若同誌(1 / 3)

李鏡池

郭沫若同誌:

拙作《周易類釋》稿蒙於百忙中審閱指正,謹申謝意。

前讀大作《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關於《周易》一篇,用新的觀點方法進行分析,開辟了研究的新途徑,頗著成績,非常欽佩。我的研究《周易》,就是得您的啟發而進行的。

來函提出關於《周易》的著作年代問題,並惠贈大著《青銅時代》。您主張《周易》編著於戰國或春秋戰國之間。對我的編著於西周末年的說法提出懷疑。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著作年代不明,則據以研究古代社會便不明確。前此您根據《周易》分析古代社會,認為那時還是以牧畜為生產基調。如果著於戰國或春秋戰國之間,那不跟牧畜時代相差太遠了嗎從周初的農業豐收到春秋的“初稅畝”,農業生產已幾經變化,戰國時的書,不可能不反映。那末,著於戰國之說,不啻把前一說否定了。這是不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我的編著於西周末年說,有不少論證,姑且不談,先談您所懷疑的和您所用來作為著於戰國的論證。

一、釋疑

您對於《周易》著於春秋之前,我推定著於西周末年,提出八種疑問,茲略為解答如下:

第一,您說:“天地對立的觀念,在我國發生得很遲,殷周時代的天是上帝的別名,是至高無上的,並不與地為對。周金文中無八卦痕跡,甚至沒有地字。至於乾坤等字樣,在比較可信的古書中也出現得很晚。”

我以為周金文無八卦痕跡,並不足怪,不同範圍,不必說到。坤字晚出,不排除有地的觀念。漢《易》漢碑,坤作,一定是《易》的本字。古□的坤,從□,即人立地上,坤的異體。天地對立觀念,並不很晚,卜辭的上下帝,上下合文,即天地。《詩》的“上下神祇”,也即天地對立觀念。卜辭的土,一訓社,是地神,一訓土地。上天下地對立觀念,很自然的,不必懷疑。《易》的乾坤,雖然對立,而性質卻不同。“乾”說星占,乾借為斡,北鬥星,以北鬥代表天,《天問》:“斡維焉係。”《淮南子·天文訓》:“天維絕。”斡維即天維。《說文》乾的籀文,日作晶。晶,古星字。《書·堯典》之璿璣(機),《史記·天官書》作旋璣,《書大傳》作旋。《易緯·逸象》,乾為旋。乾、斡,即旋機。天隨鬥轉,故以斡為天。“乾”的龍是龍星,表現天人感應思想,也即至高無上的天帝思想。而“坤”寫的主要是大地這個實體的生產、人事和人對於大地的認識。“乾”、“坤”一虛一實,概念不同。

第二,您以為《易》說的夫婦關係有婦人從一而終之義,引“恒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象傳》:“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但春秋的貴族婦人猶然以“人盡夫也”教訓其女。這裏您上了《象傳》的當了。《象傳》是秦、漢思想,對這條爻辭也誤讀。原文應讀“恒其德”句,德通得,說的是狩獵。上文“不恒其德(得)”“田無禽”,即恩格斯所謂“靠打獵所得的東西以維持生活,是極其靠不住的”。德不是道德之德。“貞婦人吉,夫子凶”,貞連下文,貞是卜問,卜辭、《周易》的貞,都應依《說文》訓卜問。這是另兩句占筮,不連上讀。《易》有一辭數占之例,如“屯六二”,婚媾,妊娠(字)兩占。“坤”卦辭,占四事。“複”卦辭,“大畜九三”,均占四事。說者不明,牽連強解,是不對的。拙作《周易釋例》有“一辭數占舉例”。“恒六五”分兩占,《象》誤連為一,又不明“德”、“貞”之義,以卦建倫理作解,說“婦人從一而終”,不可信,《易》也無從一而終思想。“困”說刑獄,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是坐牢獄者回家而妻子逃亡了。這裏作者很巧妙的說兩種囚犯:“據於蒺藜”,一種囚犯;其妻又是一種囚犯。奴隸社會,婦女被幽閉在家裏,家便是她的監獄。囚犯會越獄的,這個人入獄,他的妻子便乘機跑掉。“豐”是商旅之卦,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雖旬借為唯姰,《說文》:“姰,男女並也。”商人借住在一個主人的家,他跟女主人姘居了。這個女主人一定是個寡婦,寡婦在原始社會是可以自由改嫁的,奴隸社會還是一樣,到封建社會才有從一而終的倫理。春秋時的“人盡夫也”,就是這種風俗。“豐上六”:“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當是商人久客不歸,他的妻子也跑了。從這些例子看,可見當時還沒有婦人從一而終的家庭倫理。

第三,您說:“商賈,在古代是由奴隸兼管的。成為唯利是圖的真正的商人集團是在春秋年間。《周易》中累見‘資斧’字樣,資斧是貨幣。斧就是齊國與燕國的刀幣。刀幣的產生,當在戰國初年或者春秋末年。”這裏分三點討論:

(一)商賈是否由奴隸兼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說:“起初交換是在部落與部落之間由各氏族族長來進行的;到了畜群轉為各自的財產的時候,個人與個人間的交換,便逐漸占優勢,乃至成為交換底唯一形式了。”《易》的行旅、商旅之卦最多,行旅主要是做買賣,“隨有(為)求得”,隨卦主要是說相隨出門販賣奴隸。《易》的商人都是君子的事,事實上隻能君子去幹,一則做生意要有智慧機智,而當時的君子認為奴隸是愚蠢的,故說“童蒙”,童是奴隸,蒙,蒙昧。又說“童觀”,愚昧的觀察法。二則奴隸會逃亡,尤其不能叫奴隸去販賣奴隸。三則商人是“一個不從事生產而隻是經營生產品交換的階級”(恩格斯語),奴隸是從事於生產的勞動力。因此《易》的商人是君子,不由奴隸兼管買賣。

(二)商人集團不始於春秋。“隨”的相隨出門貿易,雖不一定是集團,不過是同行,而“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聞言借為問愆,賣牛羊失利,問他錯在哪裏,卻說不出緣故來(信,伸白)。這一定是集體經營,由一個人做經紀故買賣失利,有權過問。《左傳》昭公十六年載鄭子產對晉韓宣子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來自周的商人一定是很占勢力的集團,故互訂盟誓,這是西周末年的事。這些商人集團,當然不是短期間所能形成的。至於商人唯利是圖的本性,更是必然而來已久,不始於春秋。《詩·瞻仰》:“如賈三倍,君子是識。”那些君子商人念念不忘,想多賺錢。“隨九四”寫商人利益衝突,訂立盟約才解決問題。“震”二、五爻描寫商人顧財不顧命的情況,入木三分,大雷大雨,商人盡想著他的貨財會不會損失,有無事故發生他不顧艱險,往九陵山(商場所在)跑,雷轟雨驟,山高路滑,到實在跑不動了,隻好安慰自己:即使有損失,幾天內就可以撈回來。這個刻畫,用意就在譏諷當時的君子唯利是圖。作者對當時的貴族,有蔑視痛恨的態度,不少卦爻辭寫貴族內訌和他們的罪惡。這是我所以論斷《易》著作於西周末年的一個根據。

(三)貨幣問題。周人起先用朋貝為貨幣,後來商業發展了,改鑄銅幣,即資斧。但資斧在西周晚期就用,不必等到春秋。資斧象斧形,不一定就是齊、燕的刀幣。銅幣起初是仿生產工具鑄造的。考古家在周初的商墓發現一種鏟子,形製極小極輕,認為決不是用來耕田的,一定是銅幣。可見周初已有銅幣,而墓葬用來做陪葬品。《周語》下載周景王將鑄大錢,單穆公說:“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這裏可見錢幣已有輕幣和重幣兩種;而所謂“古者”,決不能是春秋時代,一定是春秋之前,才能稱“古”。我們可以假定周初始鑄銅幣(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西周末已有二百多年,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的需要,西周末之有資斧,可無疑問。斧布聲通,斧,即布,周初鏟子形的銅幣即布,布與齊、燕的刀幣,形製不同。西周末商業發展,用資斧為幣,還可跟旅館聯係來說明。起先商人借住人家,接待客人的叫主,貨幣則用朋貝。“旅”卦說資斧,同時說“所”、“次”、“處”,這是旅館或商店,次同於肆。還有“旅”說商人販賣童仆,即奴隸,“隨”卦也說販賣奴隸,即“小子”,小奴隸;“丈夫”,大奴隸。又同說奴隸逃跑,而“官有渝”,官即旅館;有渝又即“旅焚其次”之類。

從上麵說的三個問題,我以《周易》著於西周末年,可以不必疑問。

二、《周易》組織簡述

為了下麵解釋方便,先把《周易》的組織說說。

據我的研究,《周易》是有組織體係的著作。古今說《易》者還沒有注意到此點,但此點不明,對卦爻辭就很難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對。它的組織法頗多,不能詳談,隻略說幾點。餘詳拙作《周易釋例》。《釋例》也未必能窮其全部,不過得其大概。

組織的第一要點是按事類編排。大多數卦講一類事或一件事。例如:“小畜”、“大有”、“大畜”、“頤”,是農業卦;“需”、“複”、“睽”、“豐”、“旅”等是行旅、商旅卦;“隨”、“明夷”,主要也講行旅商旅;“師”、“同人”、“離”、“晉”,戰爭軍事卦;“賁”、“歸妹”,婚姻卦;“蠱”、“家人”、“漸”,家庭卦。等等。

第二,事類不一,內容較雜,用形式聯係。如,“屯”訓難,講各種困難之事;“蒙”有蒙昧、草木叢生兩義,講墾荒和蒙昧事;“訟”有鬥爭、爭訟兩義,講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貴族內部矛盾鬥爭的事;“比”有親比、阿比二義,講國內外的親比和阿比的匪人;“坎”,講各種和坎穴有關之事;“恒”講各種恒常生活;“夬”,快的本字,有快速、快樂二義,講與兩義有關之事;“節”有節度、節約二義,講兩類事。等等。

第三,內容較雜,用對立意義,用對立的組卦,講對立和對立轉變之理。有三對組卦,“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

第四,標題(即所謂“卦名”)法。(甲)從內容標題:“乾”(斡)談天;“坤”說地;“大畜”、“小畜”講農業,“大有”,豐收;“中孚”,講五禮。(乙)用爻辭的多見詞標題,這多見詞和卦的內容無關,隻取形式聯係。“需”講行旅,需是濡濕本字,“賁”,婚姻卦,賁訓飾,又借為奔,為豶。“井”,寫階級鬥爭,井有三義,井田、水井,又借為阱。“漸”,家庭卦,而漸訓進。“豐”,商旅卦,而豐是大屋。(丙)用多見詞標題,這多見詞和內容意義相應,形式和內容統一。“師”講師旅軍事。“履”,踐履,講踐履之道。“同人”,聚眾打仗。“謙”,論謙德。“豫”,猶豫和預慮。“臨”,監臨,治民之道。“觀”,觀察法等等。

三、談《周易》著於戰國的論證能否成立

您定《周易》著於戰國的論證有好幾種,試依次分別討論。

(一)“中行”是否即中行氏荀林父的故事

卦爻辭有五條有“中行”二字,您認為“除講為人名之外,不能有第二種解”。晉作三軍,荀林父將中行,故有“中行”之稱,稱中行桓子,他的子孫便以中行為氏。這是事實,問題在於卦爻辭的中行是否即中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