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與顧頡剛先生討論《易傳》著作時代書(2 / 3)

(八)“貞厲”——如《革·九三》的“征凶,貞厲”。

(九)“貞厲終吉”——如《訟·六三》的“食舊德,貞厲終吉”。

(十)“有厲”——如《兌·九五》的“孚於剝,有厲”。

從前人每把《乾》之“厲無咎”講作能惕厲(即勉勵)則無咎。從以上諸語看來,並無此意。“厲”似不是好字,也許和“吝”同紐通假,或與“吝”義略同。故“厲終吉”猶雲“雖厲而終吉”,“厲無咎”猶雲“雖厲而無咎”;“貞厲終吉”猶雲“貞雖厲而終為吉”。

我很希望你把六十四條卦辭,三百八十四條爻辭,一一寫在片上,把這四百四十八張片子常常排比,把其中相同或相類之句子,相同或相類之成語,相同或相類之文字,不憚細瑣,一一抄出比較。這是最切實的一步工作。這樣做去,定有許多意外的發見,為經師們所想不到者。

我今天對看你的抄本《彖傳》和《象傳》,有一個新意思在我眼前一爍,似乎前途很有光明似的。隻是我現在沒有功夫研究《周易》,所以寫在這裏,請你注意。

我前疑《彖傳》即是《象傳》,後來因為有了《新象傳》,把“象”字略略改變,變成“彖”字,遂分二種。此意昨天已向你說了。你亦從《係辭傳》中翻出“彖者,言乎象者也”一語,以見這兩種本無大別。

今天看這兩種,知道:

《彖傳》

《象傳》中之爻的部分(即所謂《小象》)——是注重卦爻之位的

《象傳》中之卦的部分(即所謂《大象》)——是提出卦之意義的

《彖傳》中所說的卦爻之位,如“剛中正”,“柔得中而上行”,“剛中而柔外”,“損下益上,其道上行”等。《象傳》中所說的卦爻之位,如“從上吉也”,“上逮也”,“上窮也”,“上使中也”,“以中直也”,“得中道也”,“誌舍下也”,“誌在外也”,“位正當也”,“位不當也”等。《象傳》中爻的部分,除了這一點講位之次序的猶有些意義外,其餘簡直望文生訓,或把爻辭改頭換麵,或說些自己也不懂得的囫圇吞棗的話。

至《象傳》中之卦的部分,或說“先王以……”或說“聖人以……”或說“君子以……”雖是有許多附會,卻自有其組織。他把世界上的“事作”分成六十四類而分隸於每卦之下,使得《周易》切合人事。這思想和手段似乎比作那一部分的高明得多。

所以我疑心《象傳》之爻的部分原與《彖傳》相合,這一種出現在前;至《象傳》的卦的部分則是後來出的。自從出了後一種,而前一種遂被分裂。

我們看,此傳釋《卦辭》的“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其句法與釋爻辭的“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子克家,剛柔接也……”的方式何等相同!這兩種東西不有出於一人之手的可能嗎?

至於君子怎麼樣,先王怎麼樣,就是在現在所稱為《彖傳》的裏邊也尋得到。試舉數例,與今《象傳》之文作一比較:

《觀》聖人以神道設教。(今《彖傳》)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今《象傳》)

《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今《彖傳》)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今《象傳》)

《鼎》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今《彖傳》)

君子以正位凝命。(今《象傳》)

它們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不過《彖傳》中這類話不多,不像《象傳》的每卦必有,而且有固定的方式的。故我懷疑《象傳》之文即是把《彖傳》這種話擴充而成的。如果如此,其時代的後先就可判定了。

頡剛十九,三,廿一

三、答書

頡剛先生:

那一天我胡亂寫了一段話,關於《易傳》時代的推測,那不過是一時的構想,沒有什麼學理的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