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經綸天下,濟世救人(3)(2 / 3)

早年的李嘉誠是華人光明正大創造財富的榜樣,晚年的他致力於社會的幸福與進步,是華人運用財富的楷模。用南先生的觀點來看,他是一個把真正把“企業”做成了“事業”的人!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很多不了解南懷瑾先生的人,一定會誤以為南先生是一位皓首窮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南先生還是個很新銳,很時尚,懂得新潮韓劇的人。但南先生和年輕人不同的是,年輕女孩子喜歡看韓劇,看的是愛情和淚水,而南先生卻在韓國曆史中總結出深層次的文化反思。

在2007年的“太湖大講堂”上,南先生為學生們推薦了有關韓國紅頂商人曆史長劇《商道》。《商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在一個銅器店裏,夥計非常渴望賺錢,所以他就對老板說,“我很想賺錢”。老板說,“其實一個人隻盯著錢看,隻想賺錢,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商人,而是一個金錢的奴隸。……賺錢首先是人心。先學會做人,才可以做商人,財富才會來臨。”

這個故事和南先生對企業家的希望如出一轍:“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企業的基礎在文化”。當然,南先生所說的文化,並不是今天我們通俗意義上的讀書,而是一種勤懇、樸實、節儉的美德;是做事先做人的一種誠敬與謙恭。在南先生看來,老一輩企業家無論有多少財富,給人的感覺永遠是樸樸實實,規規矩矩。他們不炫耀、不張狂,永遠保持著自我的本色。這是令企業綿延接續的最重要的“文化”。

其實,不僅是在現代企業中,在古代曆史中,治理國家和天下,最重要的也都是踏實、勤懇、節儉。

大家都知道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當宰相很多年,但生活一直十分節儉。他平常隻是穿一件有幾個補丁的舊袍子,補丁的顏色與袍子的顏色也極不協調,看上去十分刺眼。有人問他:“您身為宰相,衣服這麼破了,為什麼不換一件新的呢?”晏子笑著說:“衣服是為了擋風禦寒的,何必穿得那麼豪華呢。這件袍子雖然舊了一點,可穿在身上一點也不覺得冷,何必要扔掉它呢?那豈不是很可惜嗎?”

晏子不但品德高尚,還特別善於治理國家,因此齊景公極為尊重他。晏子住的房屋也十分簡陋,齊景公知道後,就想給他建一座新的,於是他便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晏子。晏子急忙回答說:“大王,多謝您對臣子的關心。可是我的祖輩一直在此居住,跟他們相比,我很平庸,沒有理由去住豪華的房子。再說我家附近就是市場,買起東西來也比較方便。我在這裏居住感到十分的愜意。”齊景公一聽,頓時對這位節儉質樸的臣子肅然起敬。

沒過多久,齊景公就趁晏子出使晉國的機會,派人將他的那座破舊房屋修建一新了。為了改善房子四周的環境,官吏們還強令周圍的平民統統搬往別處。晏子從晉國回來,發現自己的舊房子不見了,四周的居民也不見了,他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於是他趕緊到宮中去拜見齊景公,並再次陳述自己的想法。緊接著,他便吩咐手下將新房拆掉,恢複原來的模樣。同時,他還派人請原先的鄰居搬回原來的住處,並挨家挨戶地親自去道歉。

回到家之後,晏子再三囑咐家人:“我活著要和這些平民百姓住在一起,跟他們一起生活。死了之後,也要跟他們為伴。”晏子去世時,家人按照他的願望,將他安葬在自家那簡陋的院子裏。

在這樣的故事裏,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晏子的節儉精神。

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也在不斷改變。在物質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傳統觀念已逐步退出曆史舞台,消費至上、享受第一的思想觀念漸漸粉墨登場。所以有人說,勤儉節約的觀念已經過時了。

可如果我們翻看曆史的經驗和教訓,研讀南先生的規勸和講解,就會發現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揮金如土、珠光寶氣的常常隻是一個暴發戶,而那些真正樸實無華,安於本分的企業家,不會在生意場上耍花槍,也不用作怪搗鬼,平時也不穿奇裝異服,也不抱有投機的心理。他們就是這樣簡單節省,為人厚道,默默地延續自己的企業文化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