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先生看來,也隻有這樣走下去的企業,才能長長久久奠定自己的基業,開創真正的事業。
曆史是人生的經驗
“以史為鑒”曆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從曆史的治亂興衰經驗中,我們讀到的是風雲變幻的局勢,跌宕起伏的人生,當然還有關於人生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所以,南懷瑾先生一生致力於國學研究,用舉重若輕的南式語言來解讀曆史的智慧,給反省浮躁社會中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
在南先生看來,“曆史是人生的經驗”,所以一個人應該了解自己國家的曆史,將人生、社會和國家全部的經驗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那些被時間驗證了的曆史經驗,是歲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讀那些久遠的曆史故事,就是要在其中讀出可以給今天帶來啟示的經驗,從那些英雄的背後,找到我們可以依傍的品德、經驗與智慧。尤其是那些名臣良將的經驗,更是今天值得借鑒的範本。
我們都知道在漢初三傑中,以張良居首。漢高祖劉邦也曾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張良別號)功也。”單從“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這些字麵含義,會誤以為張良對漢得天下的貢獻,主要在於軍事——張子房不過一個高明的軍師而已。其實不然,張良所運之籌,是助劉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師,是開國之功。
蘇軾在《留侯論》一文中論及:“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藉(羽)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斃,此子房教之也。”
張良個人忍耐的功夫見於他和圯上老父三次相約會麵的故事。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拾掉到橋下的鞋子,張良原本驚愕想毆打老人,忽一動念,看在是個老人家,勉強忍耐拾起鞋子,甚至跪一腿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複返,高興“孺子可教”,約張良五日後相見。後來,又以張良遲到改期相試。在幾次試探之後,發現張良確為可造之材,終於授予他《太公兵法》。而這份從“忍功”得到的奇緣,令張良終身不忘掌握忍字訣,並以此教人律己。
不過,張良的忍功不是消極的,他的忍隻是在等待良機出現。劉邦在和項羽相約分兵入關時,劉邦原要以全力攻取崤關,張良勸說:“秦兵尚強,不可輕。”讓劉邦暫時忍住,不要硬拚。等到以重金打動秦將叛變,再乘士卒心向不定,趁懈進兵勝利奪關。張良在這一役中,先是保存實力,等到機會來臨,再乘勢取勝。可謂將“忍”與“發”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成大事者,並不是一味地忍讓,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審時度勢出其不意,才能夠克敵製勝。
對於每個人來說,這些人生智慧當然是曆史珍貴的經驗;對於企業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既需要保持穩中有升的增長態勢,也要敢於銳意創新,開拓新的領域,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按照南先生的觀點,在研究學問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個“經史合參”的原則,將曆史上的古人、古事放在一起映襯、對比,才能看出時下的問題。比如,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在國力的恢複和增強方麵,是不是有現代企業值得吸收的經驗,值得借鑒的依據?再比如,唐、宋、元、明、清,有哪些經濟規律是必須遵守的,金融政策有了怎樣的延續和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今天來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也因此,南先生一直強調,“經濟”這個詞在中文裏的含義非常深遠。“經綸天下,濟世救人”,才是“經濟”一次的深刻含義。這兩個字裏麵包含著“大政治”,當然也有很深的文化含義在其中。
南懷瑾先生是國學大師,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對中國哲學、文學和曆史都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能夠帶著明澈、清醒的文化反思,來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並對社會的發展輔以深深的人文關懷。這應該也是南先生區別與其他大師的人間煙火氣吧,也是他所特有的大師的人間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