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經綸天下,濟世救人(3)(1 / 3)

獲得2006年度“中華慈善獎”的李嘉誠,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注。”

很多熟悉李嘉誠的人都知道,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金錢主義的“追求者”。因為他經曆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經躋身百萬富豪。他的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高級腕表,開著名車,住著豪宅,甚至擁有遊艇。但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

李嘉誠不由得想起了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情景;到香港後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睡的辛酸;創業後以工廠為家,唯有機器運作的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但為什麼,現在富足的生活卻沒能讓他產生深深的幸福感?他起床駕車開到山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麼有錢,身體很好,為什麼感覺不到快樂?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李嘉誠發現,金錢給人帶來的快樂滿足感在超過日常生活所需後並不能持續下去。

到了第二天晚上,他終於找到答案:“人不是有錢什麼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到了1980年代,擁有雄厚財力的李嘉誠開始實踐自己28歲時的心願,成立了慈善基金會。至2007年11月底,基金會捐款已逾港幣85億元。李嘉誠有過少年失學之痛,因此重視教育投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則使他關注醫療。李嘉誠說:“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1981年,廣東潮汕地區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在李嘉誠的資助下成立。李嘉誠從加拿大、香港聘請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令其醫學院成為中國最優秀的醫學院之一。汕頭大學之外,香港大學、清華大學FIT未來互聯網絡研究中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都有李嘉誠基金會巨資捐助的軌跡;2008年5月,李嘉誠基金會宣布推出第三輪地震災區支持計劃,全部免費替災區內所有斷肢災民提供義肢裝配服務及輪椅……在慈善和公益事業上,李嘉誠越走越遼遠,也越走越縱深。

2003年春天的某個夜裏,75歲的李嘉誠為了基金會的未來徹夜未眠。他年事已高,但他希望基金會能永遠地運作下去。但這需要有一大筆資金做基礎,才能吸納更多滾滾而來的財富,做更多的事。他陷入沉思:“幾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錢,卻要把這麼多的錢送給你不認識的人。這樣做值不值得?”在李嘉誠的內心天平上,一端是他的骨肉至親,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經曆他曾經經曆過的苦難;另一端是可實現他認為很重要的善事。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

然而,像47年前的那個夜晚一樣,李嘉誠再次大徹大悟:“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有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隻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思想上的突破令他感到快樂與欣慰。2006年,李嘉誠宣布捐出三分之一財產給基金會。

他這樣告訴自己和別人,“財富到某一個數字,衣食住行都無虞,握在手裏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愛心的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頂多就是遵照華人的傳統觀念,一代交給一代,如此而已。……如果能將建設社會的責任,與延續後代一樣重要,選擇捐助財產有如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日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的新希望。”李嘉誠的許多商界朋友對他說,“第三個兒子”的比喻也打開了他們的心結,他們也開始愉快地做起了慈善事業。

當今中國,商業浪潮席卷全國,社會正麵臨大的轉型,很多人都處於迷茫狀態:更多的錢,我們應該用來追求什麼?李嘉誠先生的例子恰好為人們奉獻了自己獨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