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蘇軾母親:勉夫教子——三蘇的成長故事(2 / 3)

程氏說:“相公才智過人,如果能專心於學問,像二哥(蘇渙)一樣考個進士,確也不是難事。說實在的,勸你好好讀書的話我老早就想說了,但我不想讓人說你是因為怕老婆才發憤讀書的。從現在起,如果你真有這個誌氣,一家人的生計交給我來料理好了,你盡可以放心,我決不會讓大家鋨著的。”

從此,程氏為了讓丈夫能安心讀書,真的接過了料理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她賣掉了自己所有的陪嫁以治生計,而且比蘇洵更能幹,不到數年,家裏比過去富裕了許多。而她又不是一個守財奴,認為家中錢財太多,反而累及子孫,使他們安於享受不肯好好上進。於是她看見家中有餘財了,就幫助族人中的貧困人家,凡婚喪嫁娶有困難的,都給予幫助,大有蘇洵父親蘇序之風,因此得到遠近鄉人的稱讚。

蘇洵天性愛好自由,文章也崇尚自然,因此向來不喜歡鑽研專為了科舉考試而設立的“屬對聲律”之類的學問。但為了考進士,又不得不學習他不喜歡的東西。29歲,他再一次赴京趕考,文章雖寫得出眾,但仍不合考官的要求,再一次名落孫山。直到1057年,49歲的蘇洵與兩個兒子一起進京,才得以自己的文章才學名滿京師。

程氏教子有方

從蘇洵29歲再次考進士不舉以後,到1057年的20年間,他經常外出遊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也開始與一些有才有識之士交往,在家的時候不多。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卻在慢慢長大了。蘇洵父親蘇序年事已高,也從來不大管家中之事,因此教育兩個兒子的責任,就全部落在程氏的身上。

程氏好學,頭腦冷靜而清晰,尤其愛讀《史記》《漢書》一類書籍,對古今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都能說得清楚明白。也許是基於對曆史人物的了解,熟悉每個成名人物的成長經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她更能針對兩個兒子的性格“因材施教”。

兩個兒子雖一樣聰明,但蘇軾好動,蘇轍愛靜,兩人的功課母親就安排得不一樣。為了要好動的蘇軾能安下心來,母親就要他抄寫《史記》《漢書》。大量的抄書,既能學文字,還能學做人,對學習書法也很有好處。

蘇洵比較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因此他要蘇軾學王羲之的書法,但蘇軾自己卻更喜歡顏真卿書法氣魄雄偉。抄書時,他能一冊用王字,另一冊用顏字,後來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的書法家稱蘇、黃、米、蔡四大家,蘇軾名列第一,同他從小就練成紮實的書法功底有很大關係,這不能不說程氏有一份功勞。蘇軾在學習上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母親總是給他開出切合他學習的書目,不但學習散文、賦的寫作方法,還學習詩的創作方法。母親讓他學習《楚辭》《詩經》,學習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潛,也學習李商隱、王維、杜牧、孟浩然、劉禹錫,又學習韓愈、柳宗元。學詩以李白、杜甫及陶潛為主,學文以孟子、韓愈為主。他對自己的文學創作作過這樣的描述:“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裏無難。及春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止,如是而已矣。”他在總結學習古代各名家散文的主要之點時指出:讀《戰國策》,學說利害;讀賈誼、晁錯、趙充國章疏,學論事;讀《莊子》,學論理性;又須熟讀《論語》《孟子》《檀弓》,要誌趣正當;讀韓、柳,令記得數百篇,要知作評議體麵。

蘇軾除讀書寫作外,母親還請人教授書法繪畫、弈棋彈琴等。母親認為“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他特別喜好書與畫,甚至到了“薄富貴而厚於書,輕生死而重於畫”的地步。

少年時代的蘇軾並非隻是“一心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那種書呆子,他很活躍,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愛好廣泛。母親的悉心教育讓他早早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方法,故鄉古樸淳厚的民風給蘇軾的影響至深,故鄉的山水給予他無窮的樂趣和靈感。

思想品德教育

因程氏治家有方,蘇家漸漸富裕起來。她接濟窮人,樂善好施,卻不為兒女蓄積錢財。她非常注重對孩子的人格培養,往往用古代名節操守高尚的人的事跡來教育他們。在司馬光的《程氏墓誌銘》和蘇轍的《東坡先生墓誌銘》中,都記載著程氏教蘇軾兄弟讀《範滂傳》時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事跡。

那年蘇軾10歲,蘇轍7歲。母親教他們讀《後漢書》中的《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末年河南確山人,當時宦官當權,迫害忠直的官吏,貪官橫行,盜賊四起,百姓流離失所,社會一片混亂。範滂從小好學,對母親十分孝順。被郡人舉為孝廉,並被上司委以查處貪官的職責。範滂登車四顧,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貪官們聽說他的到來,紛紛逃走,兩年的時間,政績卓著。他官做得不大,但敢於仗義執言,不畏權貴,一連彈劾高官20餘人,因此名聲遠播,幾乎和當時的黨人首領李膺、杜密齊名,也因此為人所忌。漢靈帝登基做皇帝時年紀甚小,完全為宦官所控製,再一次屠戮黨人,李膺被害,杜密自殺,範滂也為之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