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範滂家鄉——汝州的督郵收到捉拿範滂的命令,關門大哭。範滂聽說此事,對人說,這一定是督郵不願抓我才哭的。於是就自己跑到縣裏去投案。縣令郭揖也是個清廉正直之人,準備棄官與範滂一起逃走。範滂不願,說我死後,也許朝廷會把殺害黨人的事停止下來,而且我母親已經老了,經不起風浪,我一走,豈不要連累她老人家流離失所。
郭揖隻得將範滂收監,並通知他的家人。範滂的母親帶了孫子來到監獄探望。範滂對老母說:“兒子不孝,不能再孝敬您老人家了。幸而弟弟仲博孝順。我死後,您老不要太過悲傷。”範母聽了說:“兒啊,你能和李(膺)、杜(密)一樣留下好名聲,我已經足夠滿意了。即使死了,也還有什麼遺恨呢!世上的事哪有這麼十全十美的,既有了好名聲,又要能長壽,你也不用太難過了。”範滂跪下接受母親最後的這番教誨。不久,範滂在獄中遇害,死時年僅33歲。
蘇軾和蘇轍兄弟靜靜地聽母親將《範滂傳》讀完,母親的眼角已含著淚花。停了停,母親又對內容作了一番講解。這時,思維敏捷的蘇軾突然問母親說:“媽媽,要是我也像範滂一樣,做一番大事,卻被奸臣所害,你能允許嗎?”蘇軾的母親聽了兒子還帶有稚氣的話,破涕為笑了。然後又嚴肅地說:“如果你能做範滂,我就一定能做範滂的母親!”
這個故事對年幼的蘇軾在人生誌趣與人生理想上影響很大,母親從小對蘇軾和蘇轍的教育和培養很是用心,采用這種模範人物的故事來教育孩子,無疑會給孩子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當有人在宅內發現前人的窖藏金銀,母親重新埋好,不許挖取,並教育子女:“非分之財,分文不能妄取。”如此精辟的回答,值得我們每個人特別是每一個做母親的人深思。蘇軾少年時代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今後的人格魅力。雖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其人格的力量,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中卻大放光芒。蘇軾兄弟一生為官清正,這與其母親程氏的勉勵教育是分不開的。程氏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對世間一切有情生命皆心存愛惜。蘇家庭院,竹柏叢生,雜花滿樹,許多鳥雀都來這裏築巢、棲息。程氏嚴禁家人捕鳥取卵,天長日久,來蘇家庭院安巢的鳥兒越來越多,而且都不怕人,有的甚至把窩築到低矮的枝丫上,小孩子可以俯身而視,給小鳥喂食。程氏從細小事情入手,培養兒子的仁心慈念,對於蘇軾一生有著非常生重大的影響。
相夫教子的典範
蘇軾的母親長期以來既要管一家的生計,又要負責對兩個兒子的教育,身體早已不堪重負。公元1057年的農曆四月八日,蘇軾兄弟在京城正通過殿試,點為進士,從此名揚天下。而他們在四川眉山家中的母親,卻已油盡燈枯,離開了人世。在她的身邊隻有蘇軾的妻子王弗。程氏還來不及聽到蘇洵父子三人的好消息傳來,就匆匆地走了。不過她逝世時,心情一定是十分平靜的。她信任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們,因為這父子三人的每一分成就中,都凝結著她的心血。她是可以死而無憾的。
蘇洵父子聽到這個消息,從考中進士的狂喜中一下子陷入深深的悲哀。他們立即趕回家鄉。蘇洵在妻子靈前寫下了情深無限的《祭亡妻文》,隻能以文字來告慰妻子,告訴她兩個兒子功成名就的消息:“與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棄我而先。我徂京師,不遠當還。嗟子之去,曾不須臾。子去不返,我懷永哀……惟軾與轍,僅存不亡。晝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攜東去,出門遲遲。今來不捷,後何以歸……亦既薦名,試於南宮。文字煒煒,驚服群公。二子嘉躍,我知母心。非官實好,要以文稱……歸來堂空,哭不見人。傷心故物,感涕殷勤……”
司馬光為蘇洵的妻子程氏寫了墓誌銘,最後幾句話,高度總括她的一生:“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底於光大,壽不充德,福宜施於後嗣。”
“教育心得”
在我國古代的婦女中有幾個能得到程氏這樣的讚詞?她也許不是才女,但她鼓勵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華,更培養兩個兒子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璀璨的明星,我們不能不說,她既是一位賢惠的妻子,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