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簡介”
“三蘇”是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父子三人齊名於世,並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
“三蘇”的作品,風格各異。蘇洵的詩文,風格峻健,工於議論;蘇轍的作品,沉穩厚重,富有情味。尤其是蘇軾,不僅文章蓋世,詩詞書畫,無一不精,都達到了當時代的藝術巔峰。一首“大江東去”,醉倒了多少詩人墨客,一掃詞壇的靡靡之音,開創了豪放詞一派。傳頌近千年,至今不衰。
“蘇、程”二家,喜結連理
人們在談到“三蘇”之時,卻往往忘記一個人,一個在“三蘇”的背後,默默地為他們操勞,給丈夫以鼓勵和支持,給兒子以精心的培育,把一切都貢獻給了他們的女人。這個人就是蘇洵的夫人,蘇軾、蘇轍兄弟的母親程氏。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的賢妻良母,我們卻連她的名字也沒有留下來。
“三蘇”是四川眉山(今屬四川眉山市)人。蘇程兩家都是眉山的望族,程家富裕,在眉山首屈一指。而蘇家到蘇洵這一代已漸式微,因為蘇洵的父親蘇序雖然也知書達理,但不大會管理產業,喜歡過隱居式的生活。他一生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對別人卻頗為大方,與人交往,不論貧賤,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簡樸,待人卻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據記載,蘇序曾將收獲的稻穀換成小米存放著,多達數千石。人們感到奇怪,問他,他也總是笑笑不答。不久,眉山大旱,幾乎顆粒無收。蘇序就開倉,用這些儲存的小米救濟鄉人,活人無數,自己的家道反而因此中落了。有人曾經問他,為什麼要選擇儲粟?他說因為粟性堅耐久,故廣儲以備荒年。蘇序的這種遠見卓識和高尚的品德,對子孫後代的影響很大,他這種樂善好施的性格對其孫子蘇軾影響頗大。
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洵是老三。老大蘇澹,是個讀書人,身體不大好,死得比較早。老二蘇渙,在1024年蘇洵16歲時進士及第,隨即外出為官,聲譽很好。與蘇渙同時中進士的還有程家的公子程浚。蘇程二家同時接到兒子高中的消息,程家大事鋪張,而蘇序卻親自騎著個小毛驢到郊外去迎接封誥,草草地帶回家中。
三年後,蘇洵19歲,也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但沒有考中。回鄉以後,就與程家的女兒成親了。這年他的妻子程氏18歲。程氏從小聰明過人,好學明禮,不僅能持家,而且讀過不少書,婚後夫妻二人的感情很好。此時,蘇程兩家貧富的差異已經很大,之所以能聯姻與蘇渙的中進士有很大關係。
本來蘇家寄希望於蘇洵能考中進士,進而提高蘇家的聲望。不過,這種希望很快就變成失望。蘇洵是家中的小兒子,父母大約也不怎麼管束他。所以他從小就不喜歡讀書,聰明而頑皮,好交友和四處遊曆。正如他自己的詩中所寫的“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成家以後,有所收斂,但積習難移。程氏雖憂於心,但也不好太多的指責。何況,家中父母年高,長兄體弱,二兄又為官在外,一家人的生計也得靠蘇洵來料理。
程氏鼓勵支持蘇洵
在我國古代的一本童蒙讀物《三字經》中有提到蘇洵的一段話:“蘇老泉(蘇洵的號),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歐陽修在《蘇明允墓誌銘》中也記載蘇洵“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蘇洵27歲,結婚已有9年了。他所以能發憤讀書,原因當然很多,但與妻子程氏的勸導絕對是分不開的。蘇洵在《祭亡妻文》中追思這段日子,曾這樣寫道:“昔予少年,遊蕩不學。予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予心,憂我泯沒。”正是這種“憂我泯沒”的不斷擔憂,促使蘇洵的思想逐步改變,也是蘇洵開始奮發讀書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時,蘇洵的父母親都還健在。蘇洵母親為人比較嚴厲,家裏人走路腳步重了,都要受到訓斥,因此大家都有些怕她。唯有程家來的這個媳婦,舉止得體,深得其心。因為這個媳婦,雖出身富裕之家,卻能安於蘇家比較貧寒的生活,沒有任何一點驕倨作態,深得全家上下的喜愛。
有人曾勸過程氏,你娘家那麼富裕,對你又如掌上明珠,為何甘此蔬糲的日子,不向父母親求助呢?程氏說,如果我向父母求助,當然沒有問題。但這樣一來,別人就會笑話我丈夫沒有本事,要依靠嶽父母家資助,才能養家糊口,這是我絕對不願意的。我寧願過此蔬糲的生活,就是再窮再苦,我也不願向父母去開這個口。而且我也相信,我家相公也不會久居人下的。
根據司馬光的《程夫人墓誌銘》中記載,就在蘇洵27歲這一年,有一天晚上,夫妻倆有過一次談話。蘇洵歎口氣說:“我自視自己的才智,現在開始好好讀書,去考個進士什麼的也不算太晚。但這一大家的生計怎麼辦?想想真好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