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老舍:教子八章程(1 / 2)

“老舍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一位敬業、傑出、豁達的人民藝術家。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等,至今仍是很受歡迎的現代文學經典之作。

不給孩子太多束縛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老舍先生不喜歡刻意去雕琢孩子,不讚成拿規矩去束縛孩子、拿分數去衡量孩子。讓孩子在自由歡樂的環境中成長,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歡樂。他的教育思想和兒童教育觀非常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理念,在當時是比較超前的。其子舒乙(曾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回憶父親時說:“父親隻要看到被培養成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小老頭的孩子時,就要落淚,他就感到一種悲哀。他決不給自己的孩子以這樣的約束。”

老舍的小女兒舒立回憶小時有一次哭哭啼啼地回到家中,拿著60分的數學試卷傷心地哭個不停。父親老舍弄明原委後,依然像平時一樣瀟灑,笑著安慰女兒道:“咳,我還當發生什麼大事了,不要緊,60分已經挺高了。再說現在的題越來越難,要是我,我還考不了這麼多呢,頂多考20分。”父親的話,讓悲傷的小女兒破涕而笑,同時暗暗下決心,以後一定更加努力學習,不能辜負了父親對自己的理解。

讓孩子自由選擇

時光流逝,孩子們漸漸長大,要報考大學選擇專業了。在這關鍵時刻,老舍隻是在一旁聽著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當孩子們征詢父親意見時,他豁達地笑了笑,說:“你們講的都是外國話,你們該入哪科我一點都聽不懂。我上一邊去待著,我不參與意見。”最終,兄妹四人全部選擇了理工科。雖然無一人繼承老舍的衣缽,他卻很釋然,對兒女們說:“這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我很讚成。”老舍明白兒女們的選擇不是為名為利,而是下決心去埋頭苦幹,他們的選擇不僅出於個人愛好,也是為建設工業化國家出力的夢想所驅動。

長子舒乙選擇了學林業化學,這是一門從木材的下腳料裏提煉酒精、酵母的學科。舒乙從當時的蘇聯寫信回來,把他的學習情況告訴父親。老舍非常高興,他對自己的老朋友開玩笑說:“我的兒子是從木頭裏煉酒的。你看我們家的家具全都沒有了,都讓兒子給煉酒了。”有一個周末舒乙帶同學回家,聊天時他們說的全是一大堆專有名詞、技術術語,老舍雖然聽不懂,但總是在一旁默默地聽他們談論,他後來專門寫的一篇散文,名叫《可喜的寂寞》,描述的就是這種情形。想著父子間隔行如隔山的情景,豁達的老舍先生反而想到若是自己懂點科學,豈不既能分享兒女們的快樂又能寫出帶科技內容的小說來。老舍先生從不讓兒女為了迎合自己的興趣而犧牲個人愛好,他卻能在兒女的各種選擇中找到樂趣。

教子八章程

老舍先生不光學問好,還為我們留下了一部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單是他的教育理念、教子方法也值得後人效法。他的《教子八章程》既是針對自己孩子,又是針對所有孩子的,這八條言簡意賅、引人深思。

(1)工作無貴賤之分

老舍先生曾寫過一篇叫做《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作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作本匠、瓦匠或當作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這是一種反傳統的教育思想。第一,幹文藝活並不比當木匠高貴;第二,幹文藝活比作木匠還更艱苦;第三,幹文藝活更需要一些基礎,諸如文字要寫得通順,要有生活底子,還應至少學會一種外國語。

他主張念書,以知識救國,以學問強國;他反對讀書去走仕途,如果這樣,則不如去當一名誠實的木匠,因為木匠做的桌子或櫃子對社會有用。

1949年在重慶,朋友們為老舍先生祝壽,並祝賀他從事寫作20周年。人家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輪到他致詞的時候,早已泣不成聲,隻喃喃地說出一句來:“20年,曆盡艱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車、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筆寫下去,寫下去。”依然是把當作家比作拉洋車和做小工。

(2)不必過於追求高學曆

老舍先生在談及對孩子的希望時曾主張孩子“不必非入大學不可”,這倒不是說,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就主張別人也不要上大學。他所說的“不必非入大學”,其實就是一種反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也是一種反傳統的教育思想。

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裏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會點加減法,知道一點曆史,便已夠了,隻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作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於一個貪官汙吏,你說是不是?”他還進一步說:“書呆子無機會騰達,有機會做官,則必貪迂誤國,甚為可怕!”老舍希望子女們都能過踏踏實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