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老舍:教子八章程(2 / 2)

(3)兒童的天真不可被抹殺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之。他主張自由發展兒童的天性,維護他們的天真活潑,滿足他們的正當愛好,不要對他們幹預太多。老舍最怕見到少年老成的“小大人”,認為那是對孩子童真摧殘的結果。“順乎天性”的童真能帶給孩子最美的笑臉。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可見,孩子的天真,在他眼裏是何等重要,何等神聖!

(4)反對以兒童為玩物

老舍先生說:“每當摩登夫婦,教3—4歲小孩識字號,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發育慢,不可助長也。”老舍先生指出其錯誤在於:首先,是以大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虛榮,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的發育,一句話,是以兒童為玩物。其次,方法不當,為了表現自己孩子的“才能”,其所學所受往往超越了兒童身心發育的實際水平,違反自然規律,相當於拔苗助長。最後,這樣容易養成孩子錯誤的學習價值觀,徒增其虛榮心。

(5)身體力行,待子為友

老舍先生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麵他是身體力行的。

對中學生,他以姓名相稱,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會主動伸出手,行握手禮,以視平等。孩子們送小禮物給他,他必定當場回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禮品,就毫不遲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贈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還要簽名,兩倍地甚至十倍地報答對方的好意。

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彼此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麵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認為孩子有權如此,並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6)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老舍先生曾領著小學生們在中央公園向花鞠躬。他說,花兒、小草都應受到尊重,要以一種虔誠的態度對待它們。他不讓小孩子用籠子養鳥,說應該讓它們自由地飛。他愛把礦物標本送給孩子們,認為這既有趣又有益,是極有價值的禮品。他鼓勵孩子們多貼近自然,多了解自然。老舍先生特別關心農村的孩子,也特別喜歡他們,他知道這些孩子淳樸、忠誠、講義氣,人格高尚,而且知識廣博,懂得大自然的許多奧妙。

(7)鼓勵孩子創造

老舍先生喜歡看兒童寫大字,以為是一大樂趣。“倒畫逆推,信意創作,興之所至,加減筆畫,前無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點滿身,亦且淋漓之致。”這是他對孩子們的描述,推崇孩子們的這種創造性。他認為隻要把方法教給孩子就可以了,至於“作品”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創作”。兒童世界的奇妙是大人想象不到的,不可抹殺了兒童的創造力。

(8)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老舍先生反對青年人好高騖遠,主張由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幹文藝活的要從寫好一首快板做起,任何事物隻要鑽進去,都會出成績,都會出真學問,反對“難得糊塗”,他說:“難得糊塗”最為不通,要精明而誠直,斯可貴矣!對什麼事都應細細地研究,得知識,用知識,為了國家。老舍先生早年在《趙子曰》和《二馬》兩部長篇小說裏猛烈地批判了當時的一些大學生,認為他們一是腦子裏沒有國家觀念,隻想自己做官;二是虛度年華,不好好用功,沒有真本事。他說:好歹活著的態度是最賤,最沒有出息的態度,是人類的羞恥!還說:新青年最高的目的是為國家社會做點事。為國家死是在中國史上極光明的一頁!

“教育心得”

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許多家長不得不順應“潮流”讓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學習班,培訓班且不顧孩子的興趣與愛好,課堂之密集讓孩子沒有多少自由玩樂的時間。這種教育並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孩子來說,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快樂時光,還不利於兒童後天的健康成長,像老舍先生說的“書呆子無機會騰達,有機會做官,則必貪迂誤國,甚為可怕!”多給孩子點自由,在玩樂中發現孩子的興趣再去有計劃地培養,總比刻意地追求全麵發展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