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直到16歲還一直在家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諾貝爾既表現出科學研究方麵的天賦,又對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很有發展潛力。墨紐更傾向於讓諾貝爾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並相信諾貝爾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同時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誌向,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不能讓孩子老待在家裏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作出選擇。於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在父親頭腦中形成了。
出國考察學習
諾貝爾17歲的時候,已經學會了幾門外語,身體也結實了很多。墨紐就建議他出去走一走,去看一下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諾貝爾也正渴望著多見識下外麵的精彩世界,於是父子倆一拍即合並馬上製訂了考察計劃。就這樣,17歲的諾貝爾第一次隻身離家,飄洋過海,以工程師的名義首先來到美國,在很有名氣的艾利遜工程師那裏實習。實習期滿後,他又到德國、意大利、法國和英國考察。在曆時4年的實習和考察期間,他到大學研究所參觀各種實驗,與科學家、教授及大學生交談。出於對文學的愛好,他還到劇場看戲,參觀美術館,並結識了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更為重要的是,他深入地了解了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以及炸藥的廣闊應用前景並更加熟練地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國的語言文字。這次考察使諾貝爾更加堅定了小時候曾立下的從事應用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藥的誌向。他考察回來後,便明確地向父親表達了這一願望。
與炸藥結下不解之緣
19世紀50年代,俄國與法國、英國關係處於緊張狀態,有消息說法國人已經發明了一種優質炸藥,鬧得俄國人心緒不安。其實這種所謂的優質炸藥,不過是法國陸軍軍部剛剛著手研究、尚未投入批量生產的東西。一則消息引起的國際反應使諾貝爾更加明白炸藥對工業發展和軍事的意義,並決心全力以赴去研究如何改進炸藥。
有一天,彼得堡大學的兩位教授到諾貝爾家拜訪,其中一位就是諾貝爾的家庭教師,他們懇請諾貝爾的父親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炸藥。諾貝爾的家庭教師發現他的學生也在進行相關方麵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給諾貝爾看了一種油狀液體,卻沒想到諾貝爾竟識得這種不多見的作為新式炸藥組成部分的物質為甘油。墨紐答應兩位教授的請求後,兩位教授也非常放心由諾貝爾具體去做這項研究任務。從此,諾貝爾便與硝酸甘油結下了不解之緣。1863年秋天,經過50多次反複試驗,諾貝爾終於成功研製出硝酸甘油炸藥,並取得了瑞典、丹麥、英國等多個國家頒發的專利證書。
諾貝爾為了尋求更為安全的引爆物,多次進行具有生命危險的試驗。盡管諾貝爾做實驗時十分謹慎,但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1864年9月3日,試驗中發生了甘油大爆炸,整個實驗室化為灰燼,5個助手,包括諾貝爾的弟弟埃米爾當場被炸死。諾貝爾父親目睹這一慘景,悲傷過度,得了半身不遂症,從此臥床不起。但作為一位發明家,父親顯示了不屈的意誌和驚人的毅力,他雖臥病在床,仍不停止研究、思索。父親這種堅毅的發明創造熱情,深深地影響了諾貝爾,激勵著他矢誌不渝地研製和發明了雷汞炸藥、安全炸藥、無煙炸藥等多種炸藥,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
“教育心得”
立誌和事業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諾貝爾的父親不僅鼓勵他從小立誌,而且有計劃地讓他周遊世界,這種開放式教育開闊了他的眼界,還以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強烈的事業心。在教育子女方麵,諾貝爾的父親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