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胡適:溫柔而又堅強的母親(1 / 2)

“胡適簡介”

胡適(1891—1962),名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榮獲35項美國博士桂冠的中國大學者。安徽省績溪縣上莊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母親的容忍和堅強

胡適的父親胡鐵花係清末貢生,曾在東三省、廣東乃至台灣省任官職;母親馮順弟(續弦)比其父小30歲,是一鄉村良家女子。胡適3歲時,父親即病故。23歲的寡母做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對唯一的兒子悉心教育,就是遵夫囑毫不鬆懈地堅持讓他讀書,努力把胡適培養成材。

胡適3歲隨母在老家上莊接受教育,13歲離開母親赴上海求學。9年的鄉村生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深刻、無以替代的影響。他在《四十自述》中寫道:“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和我的總是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後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麵打,一麵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隻裝作聽不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個無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我母親耳中,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麵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嫂嫂的“生氣的臉”和媽媽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適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後好脾氣的養成和“有涵養”的美譽,和母親溫柔而又堅強性格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母親: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

馮順弟對胡適小時候的學習更是重視。三歲前在台灣生活時,胡適父母即讓他認方塊字,學了約有1000字。回到安徽家鄉時,胡適才3歲零幾個月,但母親望其讀書心切,就讓他在其四叔開的私塾裏念書。因為個子太小,還要把他從念書的高凳上抱上抱下,但胡適從小就對讀書有興趣,當然這也是馮順弟的良苦用心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別的小孩去私塾的學費隻有2元,而胡適的母親渴望他讀書,更希望胡適在小時候能有一個好的啟蒙教育,故給先生的學金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後每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20元。母親囑托先生要為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懂得了書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9歲就能看《水滸傳》,為他在“兒童生活史上打開了一個新鮮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說“看”進去,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向周圍的本家姐妹們說書。這種“講”,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績溪土話,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馮順弟對胡適既是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她從不溺愛胡適。但也從來不在別人麵前罵他一句,打他一下。胡適做錯了事,馮順弟隻對他望一眼,胡適看見了母親嚴厲的目光,就能領會到自己犯錯了,並開始反思。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胡適睡醒時才教訓他。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對胡適先責備,然後行罰。胡適在《自述》中講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初秋的夜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隻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我隨口答道:‘娘(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剛說了這句話,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裏走出來,我趕快把小衫穿上。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我跪下,重重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我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麼真菌,後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母親心裏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頭舔我的眼翳。”胡適母親這種既嚴厲又保護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適從小就懂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為他日後的不斷上進和人格魅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