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胡適:溫柔而又堅強的母親(2 / 2)

胡適13歲時,母親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徽州人固有“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送男孩出外學徒經商的習慣。盡管胡適是他母親年輕守寡朝夕相處的獨子,但深明事理的母親在送兒子上路時沒有在兒子和眾人麵前掉一滴淚。

赴美留學

到上海後,胡適初進梅溪學堂,後因其課程設置不完備,又進澄衷學堂,後轉學中國公學。接受了許多新知識、新觀念的胡適,經過一番曲折,於清宣統二年(1910)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此時他年僅19歲。因行期由政府決定,他竟未能回家鄉向母親告別。

胡適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初讀農科,經過一年半後改讀政治、經濟,兼攻文學、哲學,後又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在美留學7年間,胡適與母親隻能保持書信來往。母親在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非但如此,母親還借錢為兒子買書。胡適曾在《留學日記》中寫道:“得家書,敘貧狀,老母至以首飾抵借過年。不獨此也,宋煥家有圖書集成一部,今以家貧,願減價出售,至減至八十元。吾母知餘欲得此書,遂借貸為兒子購之。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為兒子設想如此。”

與母親情深義重

至1917年7月,胡適在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當年12月,奉母命回家鄉與農村姑娘江冬秀完婚,次年7月,江冬秀即北上與胡適團聚,直至白頭。1918年11月,胡適的母親病逝。第二天胡適接到電訊,和夫人回家治喪。胡母辛勞一生,看到了兒子成才,也可瞑目了。但胡適心中的悲痛卻是難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寫下這樣36個字:“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麵。平生慘痛,何以如此!”後胡適又發表詩作《十二月一日奔喪到家》紀念母親:“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隻少了我的心頭狂跳!何消說一世的深恩未報!何消說十年來的家庭夢想,都一一煙消雲散!隻今日到家時,更何處尋她那一聲‘好呀!來了!’”一個普通的鄉村女人卻想盡辦法讓孩子去讀書、學知識。胡適的成就離不開其母親馮順弟的默默支持,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默無聲息的母愛。

“教育心得”

胡適一生秉性溫和,對待世情“冷眼旁觀”,這種個性的形成,與母親的影響有非常大的關係。有些孩子急躁,有些孩子堅忍;有些孩子安靜,有些孩子吵鬧;孩子的個性特點與他的父母密切相關。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個性特征,為人平和、忠厚,意誌堅強,父母們應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