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簡介”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佘,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社會主義法製的奠基者。
潛移默化的教育
董老一生為革命奔波,年過五旬以後,身邊有兩子一女。
他一貫主張對孩子要抓緊教育,要從小抓起。他說,小孩開始學說話,能分清“這是你的,這是我的”的時候,就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董良翮是董老60歲才有的小兒子,很受他的喜愛。當時董老在武漢工作,夫人帶著孩子留在延安。董老寫信告誡說:“小孩不要穿得太好,隻要洗幹淨就可以了。穿得破舊一些,人家不會見笑,穿得髒,人家才會笑話。我們栽棵樹,不澆水,不精心培育就會枯死。教育人比栽樹難啊!”
當孩子剛懂事時,他就對子女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吃飯的時候,他常講農民伯伯種田如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並要他們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熱愛勞動、愛惜糧食、勤儉節約。
董老學識淵博,他常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孩子們傳授知識。既講革命、曆史故事,又講天文地理、自然常識、風俗人情,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不管孩子們向他提出什麼問題,他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董老盡管國事繁忙,但他仍然關心著孩子們的學習進步。平時孩子們提出的一些學習疑難問題,他並不一下子就全部解答出來,而是與孩子商量,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孩子的作業,他也要抽空檢查,對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些連老師都未發現的,他都一一予以糾正。
董良翮上小學時,董老就寫信教導說:“你過去毛病不少,貪玩,不好學,是主要毛病,這兩點要改好,逐漸把其他的毛病,如自滿自誇、說泄氣話等等都改掉,爭取成為學校中的三好學生。你應當立大誌,樹雄心,準備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人才。”
1969年,董老麵對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的開展,就讓良翮不能搞特殊,還是下鄉插隊去。董良翮到河北晉縣插隊之前,董老給了他一條在戰爭年代用了多年、打著補丁的舊毛巾,並且叮囑他:“你是革命的後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你隻知道吃糧食,不知道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下去後要拜老百姓為師,從頭學起。你不能當特殊農民,要做普通農民,你要聽老農的話,聽隊長的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董老提倡在大風大浪中培養和造就人才,切忌人為地去為子女的前途“創造”條件。女兒楚青大學畢業後,拒絕了有關照顧,聽任國家安排使用。小兒子良翮高中畢業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良翮帶頭到河北晉縣插隊落戶。臨行時董老囑咐他,到農村後要好好幹,與農民同甘共苦,好好鍛煉自己。後來良翮在農村幹得不錯,董老又要妻子親自去晉縣一趟,希望當地黨組織對良翮要從嚴要求。
有一段時期,董良翮在農村有點不安心,想到部隊當兵。董老知道後,向他提了兩個問題:“農村需不需要你?你需不需要農村?”引起了良翮的深思,最後他打消了當兵的念頭,安心在農村磨煉。後來,良翮在農村當了幹部,董老對他要求更嚴格了。他寫信教導良翮應注意兩點:一是不要“自得自矜”,二是不要“淺嚐輒止”。
人格教育:以德為本,好學不倦
董必武為兒女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他不盼兒女升官發財,而是教子以德,告誡他們做官、做事都要先做人。宋丞策先生把董老關於做官、做人的道理做過以下總結:
第一,以德為本、以善為根。“人”字隻有一撇一捺,但真正“寫”好並非易事。古人曾說:“吾立於天地間,隻思量做好一個人,乃第一要義。”做人不見得非得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良心。像功勞卓著的開國元勳董必武那樣,教育兒女不追求榮華富貴,隻有把“人”做得端端正正,做官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常言道,“做官是做一陣子,做人要做一輩子”。因此,做官先從“做人”開始。
第二,誠以待人,信以處世。誠信也是為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宋朝王安石有句名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隨著社會民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為官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人民群眾的關注之中。如果說起話來油腔滑調,做起事來虛無縹緲,做官的形象就會在群眾的心目中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