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有了好的品德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官才會硬氣,做官才有正氣。古人講“先修身而後求能”,現實中,人們往往能夠原諒一個品行很好但能力稍低的領導,而不能原諒能力很強但人品很差的領導。這樣說並不是降低能力在領導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告訴大家,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沒有一個好的人品,一切都無從談起。
第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做官一定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人生在世,隻有把自己這個“人”字寫得端端正正,才會有服眾的底氣和被尊敬的資格,真正做到“不誘於譽、不恐於誹”。黨講一個黨性,老百姓講一個良心。能不能憑良心說話、按黨性辦事,是檢驗一個為官者品行好壞的重要尺度。
第五,“忠者也,一其心之謂也。為國之本,何莫於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各有所事,便應各有所忠,作為一名黨員,就要忠於黨、忠於人民;作為一名為官者,就要忠於黨的事業、忠於職守。上,要無愧於國家;下,要對得起百姓。不要為官時讓自己成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
第六,“人生於天地間,各有責任。一家之人各個放棄責任,則家必落;一國之人各個放棄責任,則國必亡。”這是梁啟超說的。可見“責任”對於做人的重要性。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至少要做到盡職盡責。所以說,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你所處的地位越高,肩負的責任也就越重。可見,做官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第七,為官掌權,更要為人民、為社會做事。如何為民?孔子倡導“事思敬”,即做事要敬業,要嚴肅,要認真。荀子呼籲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莊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可謂智者見智,各有所得。不過歸根結底,方式雖各有千秋,目的卻隻有一個,不外乎要把事做好、做明白。為官一任,就要盡全力完成人民賦予他的使命,不辜負人民群眾對為官者的期望。
第八,“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這是老子說過的話。像董老那樣具備厚道的崇高品德,人民發自內心地敬仰懷念。為官者始終以一種厚道之品為人處世,會給人一種信任感、一種踏實感,所以古人講“厚德載物”。厚道的人心底無私、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心靈清澈而見底。
第九,“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古人講的就是一個站位的問題。做事的站位高不高,對於一個為官者來講至關重要。下圍棋講究一個布局“謀勢”,要通觀全盤,不能見子打子。做事也是一樣,不可隻在乎一事之成敗,而必須站在是否有利於全局形勢發展的高度,為官者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通盤謀劃,全方位考慮。
第十,“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要通過學習思考,不斷提升為官者自己的理論素養,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調查研究,克服謀事過程中的官僚主義、經驗主義、形式主義,為科學決策奠定紮實可靠的理論基礎。為官者身負重擔,就更應勤以致學、學以致用,努力做一名好學不倦之官,不做不學無術之官。
總而言之,董必武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受人愛戴和景仰,就是因為他的魅力感染了華夏大地。如果為官者心裏時刻裝著人民群眾的喜樂哀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溫飽冷暖掛在心上,自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教育心得”
雖董老老年得子,愛子之心尤切,但他並不嬌慣。教導他們勤儉、愛惜糧食,孩子長大了,又鼓勵他上山下鄉,到勞動人民中間去過艱苦的生活。這是用嚴格要求來體現對子女熱愛的典範。同時,董老認為做官先從“做人”開始,以德服人,切實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第五章 寬容理解,鼓勵支持——讓孩子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