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洛克菲勒:對孩子的“苛求”(1 / 1)

“洛克菲勒簡介”

約翰·洛克菲勒(1839—1937),美國實業家、慈善家,以石油工業與塑造現代慈善的企業化結構而聞名。1870年他創立了標準石油,在全盛期他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美國第一位十億富豪與全球首富。他堅信的人生目的是:“從其他惡性競爭的商人們身上賺取盡可能多的金錢,而用此金錢發展有益人類的事業。”他以各種手段成就了空前絕後的巨富,但他不煙不酒不賭不色,一生可謂勤儉自持,並在晚年將大部分財產捐出資助慈善與研究事業,開啟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給今天如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等富豪寫下了先例,讓他成為美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色彩與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重視節儉、嚴格教育子女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家產超過10億美元的大富翁,財富總值折合今日之4000億美元以上。他的家族至今亦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隻有一個兒子,名叫約翰。他盡管那麼有錢,卻從不嬌慣兒子,從小教育兒子生活要節儉。

約翰·洛克菲勒從父親手裏接過家產以後,繼承了父親重視節儉、嚴格教育子女的家規。約翰有五子一女,在入學以前,約翰從不給孩子零用錢,孩子上學以後,才給他們少量的零用錢。發給的零用錢根據年齡而變化:7—8歲時,每周3角;11—12歲時,每周1元;13歲以上,每周2元,每周發一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小賬本,把零用錢的開支情況隨時記錄在本子上,每逢向父親領取零用錢時都要給父親檢查,凡是賬目清楚,開支正當或有節餘者,下次遞增5分;反之,則遞減5分。此外,凡孩子主動從事家務勞動,也可獲得報酬,例如打死100隻蒼蠅,獎勵1角;消滅1隻老鼠,給酬5分;給家裏人擦皮鞋,每雙付勞務費5分。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曆!

珍惜每一分零用錢

約翰·洛克菲勒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追求更多的享受,貪圖走最平坦的道路,因此,“富人進天堂比駱駝鑽針眼還困難”。他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了使洛氏家庭後繼有人,不斷發達,一直嚴格要求孩子,使其從小就懂得每一分錢來之不易,絕不容許輕易浪費。

無獨有偶,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也是如此“苛求”孩子的。約瑟夫曾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是美國最大的五大企業家之一。他給每個孩子存了1000萬美元的委托金,但是他決不允許金錢腐蝕孩子,不許孩子談論錢,尤其不允許在餐桌上談論錢。肯尼迪成為總統以後,曾回憶起他在10歲時的一件往事,那時他向父親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父親將他的零用錢從每周4角提高到6角,但是父親斷然拒絕了他。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及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教育心得”

洛克菲勒家規獎勵措施,傳授給了孩子正確的金錢意識和價值觀,以及怎樣明智地花錢。同時,在金錢的激勵下,孩子學會了節製和控製自己的欲望——為了一個目標而自律。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從中也得到教誨:要為有價值的事情而奮鬥。其實,即使在我們幾千年封建社會中,不少有識之士,包括一些賢明的帝王將相,也都崇尚節儉,主張自小培養孩子以奢靡為恥、以儉素為榮的美德。奮鬥是一種價值追求,節儉是一種生活態度,兩者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