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簡介”
瑪麗·居裏·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1934),波蘭人,著名科學家。瑪麗·居裏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也是第一個兩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並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智慧超群、碩果累累。120多年來,稱頌她的文章、書籍從未間斷,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給予了她很高的評價,可見她所建立的勳業和她所具有的品質深深地留在後人的印象中,成為科學家和廣大人民學習的楷模。
早期教育中的“幼兒智力體操”
居裏夫人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一生忙於科研且碩果累累的居裏夫人,作為普通的母親又是怎樣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裏夫人的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於抓緊時間進行子女的早期教育,並善於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譬如,居裏夫人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開始了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們與貓玩;讓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們到水中拍水,使她們認識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後,居裏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話。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裏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裏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換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又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又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鍛煉了性格。
德育教育與品格培養
愛因斯坦曾說道:“在像居裏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作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曆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麵,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麵還要大。”愛因斯坦高度讚揚了居裏夫人的道德品質,稱其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榮譽腐蝕的人”。其實,居裏夫人在自己整個科研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品格。
在丈夫皮埃爾去世以後,居裏夫人開始一人擔負起撫養孩子的重擔。當時經濟上拮據,還得補貼部分科研。有人建議她賣掉她與皮埃爾在實驗室裏分離出的那0.1克鐳,這當時價值100萬法郎。居裏夫人則認為,不管今後的生活如何困難,決不能賣掉科研成果。此外,她還考慮到的是,應該讓女兒從小養成勤儉樸素、不貪圖榮華富貴的思想,長大後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工作,去開創生活。居裏夫人毅然將鐳獻給了實驗室,把它用於研究工作。後來她帶著兩個女兒赴美國接受總統贈送給她的一克鐳時,她同樣告誡女兒:“鐳必須屬於科學,不屬於個人,應該為人類造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裏夫人再次做出一項重大的決定:將諾貝爾獎金獻給法國政府。她在給女兒伊倫娜寫信說:“我並不是在胡亂猜想,我覺得有這些錢很可能會失落。我不願做這種蠢事,所以要是你同意,我就把它獻出去。”伊倫娜立即回信說:“我們當然應該把它獻出去。如果法國戰敗,這些錢對我們不會有什麼用處。”於是瑪麗將諾貝爾獎金獻給了法國政府,用於戰時動員。居裏夫人還親自帶著X光機上前線服務,並帶著伊倫娜隨同前往,幫助檢查傷病員,她們還經常訓練年輕的醫生學會使用這種機器。戰爭結束時,法國政府向伊倫娜頒發了一枚勳章,這對年輕的姑娘來說真是極大的榮譽。而居裏夫人則重新開始了科學研究工作。她的境況已沒有先前明亮了,她的大部分存款已獻給了政府,而且沒有任何希望能得到償還,她的體質也差多了。可居裏夫人並沒有後悔,她不在乎金錢的得失,她說:“一個人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丟失自己的人格。”更使她得以寬慰的是孩子們成長起來了,尤其是伊倫娜,在戰時的經曆使她變得更為成熟。
居裏夫人對子女的德育和品格教育是多方麵的。尤其是她那嚴而不苛、愛而不寵的良好家教,對孩子們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她在全麵培養孩子的同時,更注重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來陶冶孩子們的品行。她的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麵:
(1)培養她們節儉、樸實、輕財的品德
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製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誌”,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