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居裏夫人:重知識講品德(2 / 2)

(2)培養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

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不要等日子過去了,才去找它們的可愛之點,也不要把所有特別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來。”而“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夠做的事。”

(3)培養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

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要求子女要有堅強的性格,樹立崇高的理想。她常對子女說:“我相信我們應該在一種理想主義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這種理想主義要能夠不使我們驕傲,而又能夠使我們的希望和夢想放得更高。”

(4)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

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裏夫人還以自己致力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化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耿耿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後來,她的孩子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倫娜夫婦,不僅繼承了居裏夫婦的科學事業,也繼承了他們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們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全麵發展與學識教育

居裏夫人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而且她對教育孩子的見解與現代教育理念也非常一致,即要全麵發展,又要有所專長。在孩子幼小時,居裏夫人主要是培養孩子多方麵的興趣,讓她們學習各種生活、勞動技能,學習各種文化藝術知識,開闊她們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想,使她們敢於大膽地想象、機敏地思維。居裏夫人最講究愉快學習,反對“滿堂灌”的呆板教學方法。當孩子上學後,她認真考察了當時的學校,發現許多學校整天把學生關在教室裏“滿堂灌”,或埋頭長時間做功課。她認為這種耗去很多沒有效果的“上課鍾點”是野蠻的。她開始思考製定了一種教育合作計劃,她找了自家附近的一些孩子組成一個班,請一些著名學者當老師,實施自由的、新的教育方法。第一天,聽佩韓教授的化學課;第二天,又聽保羅·郎之萬教授的數學課。上課的地點就在實驗室或現場,既生動,又有趣。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居裏夫人的物理課了。她盡量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方法:把一些自行車滾珠,蘸了墨水,放在傾斜的平麵上,畫出軌跡,這樣說明物體下落定律;一隻鍾擺在煙熏過的紙上畫出它有規律的擺動;孩子們邊學邊動手,自製了寒暑表,刻上度數……這是另一種意義的“上課”。居裏夫人與孩子們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交流著思想和見解,同時也傳遞著知識。

此外,居裏夫人的兩個女兒伊倫娜和艾芙每天除了學習功課,還要幹些體力勞動:縫補衣服,在庭院裏勞動,學做飯。她們風雨無阻地出去散步,還學音樂、玩積木。總之,凡是居裏夫人認為對孩子們未來生活有益的,她都要她們學習。

當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表現出某方麵的特別興趣和能力時,居裏夫人則會根據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興趣、能力和性格來重點引導和培養。大女兒伊倫娜是個既文靜又善於思考的姑娘,一心想要成為一個科學家,表現出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和才能;而小女兒艾芙又活潑又淘氣,對藝術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愛舞蹈、鋼琴和文學。因此,居裏夫人就根據她們各自的情況盡量創設良好的環境,培養和造就她們的不同才能,開發她們的潛力。居裏夫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向往。她曾要大女兒陪同自己一起前往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當伊倫娜懷著自豪的心情,注視著母親向一大群學者作講演時,這個當時隻有14歲的小女孩,立誌要像她父母一樣獻身於科學事業。通過母親的教誨和引導,她受到世界上第一流的教育,在各科學習上,特別是在理科方麵初露才華。伊倫娜熱切地盼望在實驗室裏跟媽媽一起工作,因此居裏夫人將她收為助手,並要求伊倫娜照舊堅持在索爾本大學的學業,希望她畢業以後能從事放射性方麵的研究。後來,伊倫娜和丈夫約裏奧都有興趣繼承了居裏夫人和其丈夫皮埃爾開創的放射性研究工作。而居裏夫人則隨時到實驗室和這兩個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共同探討問題,或指導他們研究,終於使他們成長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在小女兒艾芙的教育培養上,她則是借用他人之長的教育方法,給艾芙盡可能地請來良好的音樂、舞蹈教師,送艾芙到藝術學校學習,買來各種藝術、文學書籍,讓孩子走出家庭,學百家之長,開闊眼界,健康成長、成才。

“教育心得”

在孩子幼小時,對他們進行全麵的教育和品德培養,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為孩子今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全麵而堅實的基礎。若孩子顯露出某項突出的興趣和能力時,無論是哪方麵的,父母盡量不要過多幹涉壓製,應該加以引導、培養,創造環境和條件進行強化,並進行培養和提高,使孩子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