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是最大的美德
崔琦出生時母親已37歲,父親42歲。中國傳統的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根深蒂固,何況崔琦的父親崔長生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所以,崔琦這個男孩的出生給家人帶來了無盡的喜悅。即便如此,王雙賢也沒嬌慣著唯一的兒子,崔琦稍大一點就幫家裏幹活。農忙時他幫父親在田裏幹活,撒肥、鋤地、澆水;農閑時他給家裏的毛驢兒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樹林裏撿柴禾,或者幫父親收拾家裏的院牆。王雙賢深知,人必須能吃苦、愛勞動才行,否則長大就會養成好吃懶做的毛病。同時,王雙賢還教育崔琦不管到何時何地、自己有多大本事,都要保持謙虛待人的品格,隻有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敬重。她時時處處以誠待人,平等地善待所有鄉鄰。母親的行世風範讓他明白了謙虛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美德。
少年崔琦聰明過人,多才多藝。在他13—14歲時因為能寫會算,村裏把他抽去跟著分地,無論三角形、菱形、梯形地都難不住他。當時有個方圓幾十裏有名的老會計,故意找了一塊外號“一杆旗”的地(相當於不規則三角形)難為他。等各個邊的數據一測出,崔琦一口就說出正確結果來,驚得大夥兒直吐舌頭。79歲的盧六老人說:“實行土改那會兒,我主持村裏排《血淚仇》,可王仁厚這個角兒找不來人演。一天正好看見崔琦從外婆家回來,就告訴他這件事。崔琦二話沒說,滿口應承,讓我抄詞兒給他看。我本來擔心一天以後演出太緊張,誰知道演出時崔琦已把詞背得很熟,還找來爛棉花當胡子,借件破棉襖穿上,結果演得特別像,把滿院子看戲的人都引哭了。當人們爭著誇崔琦聰明、能幹,崔琦卻十分謙虛地笑著說他還差得遠,希望鄉親們不要這樣誇他。”
走向人生的輝煌
1949年,崔琦在新寶鎮的石橋區高皇廟高小畢業。由於當地沒有中學,三舅又全家移民澳門,所以,崔琦隻好輟學在家。在此期間,他曾和大姐崔穎一起擔任過範莊村婦女識字班的教書工作,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同時,他還積極參加當時為配合革命形勢而進行的演劇和遊藝活動,並領著村裏的“花棍隊”奪得全區“打花棍”(一種在當地十分流行的民間傳統遊藝活動)比賽第一名。
兩年過去了,當地依然沒有成立中學,這可急壞了崔琦的母親。1951年王雙賢毅然決定讓他到外地讀書。這年秋天,三姐崔璐領著崔琦來到北京的大姐崔穎處,然後在三舅和兩年前已在香港定居的二姐崔珂的幫助下,姐弟倆通過合法手續抵達香港,崔琦隨即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
崔琦在香港讀書期間,因為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強烈思念在家鄉的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王雙賢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成才就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讀,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中學學業,並於1958年獲得美國全額資助,進入伊利諾伊州一所教會學校。這時,他的父親崔長生已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作為唯一的兒子,崔琦本應回國為父盡孝,但母親卻始終對他隱瞞了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親去世,母親都沒對他透露一點兒消息。在這之後的9年間,母親不管自己受多大的罪,甚至在81歲高齡時住茅草庵,都沒有影響兒子的學業。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一年後,母親王雙賢寂寞地離世,當時隻有大女兒崔穎一個人守在她身邊。
1998年10月13日崔琦與羅伯特·B·勞克林及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以“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他母親的深明大義和犧牲精神激勵著、支持著他走向了人生的輝煌。
“教育心得”
母親對崔琦有著深刻的影響,正是母親廣遠見識、博大胸懷和身體力行,為兒子示範,照亮了他的人生征程。沒有多少文化,但隻要有正確的思路,淳樸的親情一樣可以培養出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