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簡介”
崔琦,1939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係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獎。他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第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母親的品質
崔琦的母親王雙賢是河南省寶豐縣肖旗鄉人。當時,王家是附近有名的富戶,擁有數百畝良田。王家的舊居,從大門樓到後院,有數畝地之廣。王雙賢是這個家庭裏唯一的女孩子,她從小就溫柔善良,凡事不喜與人爭,獨愛一個人靜靜地做事。本來,王雙賢有的是讀書習文的機會,然而,她的父親卻固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不讓她與3個哥哥一起進私塾接受教育。王雙賢不識多少字,但這並不影響她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廣遠見識和博大胸懷。
崔琦老家範莊的老人們一提起王雙賢,都讚不絕口,說那可是一個世上難找的好人。不管誰家有難處,她都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幫助。76歲的任鬆老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村裏的孩子們因為時常吃不飽飯,便有事沒事到崔家玩,目的是在崔家找點兒東西吃。王雙賢知道孩子們的心思,隻要孩子們一來,她就會把家裏的東西拿出來請大家吃,有時甚至連自家的飯也全部給他們。正是基於母親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崔琦才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始終保持著與人為善、替人解憂的優秀品質。
家族的影響
王雙賢在與哥哥們的相處中深知教育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意義。她的大哥王治軍是一個有著不凡經曆的傳奇人物。據《寶豐縣誌》載:王治軍在1906年賣掉一頃地去日本留學,在那裏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1912年2月18日,時任奮勇軍左軍糧台總辦兼執法官的王治軍隨馬雲卿率領的革命軍先鋒隊五營進抵南陽,在民眾大會上指斥原“荊襄招討使”季雨霖擅自委任應城的李宜吉為鄧縣知事,同時致書李宜吉請他及早返回。李宜吉懷恨在心,遂派人將其刺殺。二哥王治安是有名的教書先生。三哥王治寰曾任郟縣中學校長。王雙賢在有了4個孩子之後,不管生活多艱難,都堅決要求他們跟著三舅讀書。崔琦的3個姐姐崔穎、崔珂、崔璐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先後大學畢業的。在當時的艱苦環境和封建氛圍下,一個農村家庭出了3個女大學生。這在當時曾是轟動方圓數百裏的特大新聞。後來,崔琦也正是在母親的堅決要求下,才離開家鄉到香港求學的,這對他一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嚴格的家規
崔家的家規嚴,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年逾七旬的陳桂蓮老人講了一個崔琦受委屈之後依然“負荊請罪”的故事:有一次,一位老太太聽說崔琦和村上幾個孩子偷她地裏的瓜,便在王雙賢跟前告了他一狀。崔琦放學回家後,母親叫住他:“驢娃兒(崔琦的乳名),你偷人家的東西啦?”崔琦沒搭腔。母親說:“去吧,門樓底下牆角裏跪著!”崔琦便放下書包,自己拿鍁弄了些爐渣放在門樓底下,麵朝裏直直跪在那兒一聲不吭。跪了好一會兒之後,告狀的老太太反而覺得不好意思了,勸王雙賢放過他這一次。過了好長時間,王雙賢才歎口氣喊他站起來。崔琦低著頭來到母親跟前,母親問他以後還偷不偷人家的東西了,崔琦說:“娘,俺以後不和他們一路上學了。”事後,王雙賢才知道崔琦那次根本沒偷瓜,隻是在路上和偷瓜的孩子們碰到一起罷了。母親問崔琦當時為什麼不說明情況。崔琦說:“當時娘正在氣頭上,說了也沒有用,再說那時我畢竟跟他們在一起,即使沒偷也說不清楚,就想幹脆認了算了,況且娘這樣要求我也不是壞事,偷人家的東西到哪兒說都醜,我不想讓娘為我擔心。”陳桂蓮說完,還意猶未盡地感歎道:“唉,那孩子真有骨氣!”
離崔琦家門口約200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大水坑。每到盛夏時節,大人孩子總愛到坑裏洗澡,崔琦自然也是其中的常客,但他洗澡卻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總是邊洗邊打鬧,不是一個猛子紮到水下抓把泥塗人一臉,就是把同去的夥伴按在水裏“老牛飲水”,再不然就是拿水潑路過坑邊的女孩子。可崔琦總是文文靜靜地一個人洗,因為每次出來母親總是叮囑他不要做與人為難的事,也不要在水裏和別人打鬧,以免傷了和氣。直到現在,76歲高齡的陰鎖老人還感慨地說:“驢娃兒他娘真是好人呀!別看說話慢聲細語的,可教孩子真有一套。”的確,據老人們回憶,學堂下學後,別的孩子總是在路上磨磨蹭蹭不肯回家,而崔琦下學便朝家跑,放下書包就寫先生留下的作業或者預習第二天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