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禪簡介”
李苦禪(1898—1983),名英,字苦禪,山東高唐人。中國畫大寫意、花鳥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師從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一生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60餘載,其花鳥大寫意畫具有特色,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技法,其國畫如著名的《鬆鷹圖》《育雞圖》《水邊即景》等,筆法大氣、氣勢磅礴、形神兼備,是國畫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品格教育,率先示範
李苦禪的兒子李燕子承父業,也迷上了繪畫,李苦禪便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而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秦檜並非無才,他書法相當不錯,隻因人格惡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齒痛恨,見其手跡無不撕碎如廁或立時焚之。據說留其書不祥,會招禍殃,實則是憎惡其人,自不會美其作品了。”
李苦禪自己說到做到,率先示範。1937年北京淪陷了,偽“新民會”妄圖拉攏社會名流為其裝點門麵,派人來請李苦禪出山:“您要答應了,有您的官做,後頭跟個挎匣子(槍)的,比縣長還神氣哩!”李苦禪不為所動,凜然拒絕。此後,他斷然辭去教學職務,以賣畫為生。
父親的言行,兒了聽在耳裏,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化為行動。“文革”結束後,有天,李苦禪叫來兒子,說有關部門通知前往認領散亂的查抄物品。他對兒子再三叮囑:“上次葉淺予和陸鴻年把錯領的那些東西都退給咱們了。這正是看人心眼兒的時候,咱們要錯領了,也要還人家啊!”也正讓李苦禪說著了,在李燕領到的“雜畫一批”中發現,一卷二十件黃賓虹未裝裱之作,上有兩三件書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囑,當即交還工作人員,並立即通知李可染。李可染見心愛之物璧還,喜不自勝。李苦禪聽說後,也非常高興。當時在場的友人開玩笑說:“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討幅”牛?原來李可染畫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禪連連說:物歸原主是做可!李苦禪逝世後,李燕曾在《風雨硯邊錄——李苦禪及其藝術》一書中詳細談到此事。由此可見,父親的品格教育對他的影響之深。
李苦禪教育兒子從藝,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而是“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對兒子說:“幹藝術是苦事,喜歡養尊處優不行。古來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窮出身,怕苦,是出不來的。”接著,他結合自己從藝的過程,說:“我有個好條件——出身苦,又不怕苦。當年,我每每出去畫畫,一畫就是一整天,帶塊幹糧,再向老農要根大蔥,就算一頓飯啦!”在父親的教導下,李燕不怕風吹日曬,不畏跋山涉水,長期堅持野外寫生。
隻有獨樹一幟,才會有所成就
1980年,李苦禪父子赴香港舉辦“李苦禪、李燕父子書畫展”。在宴會上,盛情的主人問李苦禪:“您老喜歡用點什麼?”他笑著說:“我是——有腿的不吃板凳,有翅的不吃飛機。”“客氣啦!請點菜嘛!”主人把菜譜遞給他。“我會點什麼?我是擠混合麵兒、雜合麵兒(日軍侵占北京時的一種劣等糧)過來的,會點什麼!”盡管此時李苦禪家境已不錯了,但他還是力主樸素的生活習慣。
對李燕用的速寫工具,李苦禪要求越簡便越好。李燕理解父親的用心,用鐵窗紗釘在木框上,邊上係一個塑料小墨盒(筒形),再釘上一疊毛邊線,隨畫隨翻。父親看了後感到很滿意,說:“又輕便,又實用,而且便宜。”李苦禪對工作、生活條件要求不高,但對藝術卻精益求精,一絲不苟。
李苦禪要求兒子“畫自己的東西,創自己的筆墨”,自成風格。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道士看見一個瞎眼老頭從南邊走來,路中間有塊大石頭擋著。一個道士說:“老頭,從左邊繞過來!”另一個道士則說:“老頭,從右邊繞過來!”你猜,老頭怎麼著?他一下子從石頭上蹦過來了。說完故事,李苦禪說:“作畫就要這樣,‘畫思當如天岸馬,畫家何異人中龍’。畫畫不可人雲亦雲,落入前人窠臼。”
李苦禪的這種教子方法是高明的。踩著父輩的足跡前進,雖說便捷、安全,但卻是一種不成大器的方法,隻有讓晚輩走自己的路,畫自己的東西,才能獨樹一幟,有所成就。
“教育心得”
李苦禪對兒子的品行培養是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進行的。而小孩子的優秀品格,如誠實、勇敢、關愛、寬容、感恩等,隻有從孩子在搖籃之中開始培養才有希望,在孩子心中播下道德的種子,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