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簡介”
陳景潤(1933—1996),福建福州人,著名數學家。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係。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麵的研究。曆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麵的研究,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裏程碑。1973年,他發表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鄧小平評價他說:“中國有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
母親寬厚仁慈的教育
在陳景潤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個性發展影響很大。陳景潤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勤勞善良,為人寬厚忍讓,她認為吃點虧沒有關係,從來不與人斤斤計較,也不讓自己的孩子與人爭鬥。在母親的教育下,陳景潤學會了寬容忍讓。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陳景潤常受人欺負,但他並沒有太在意這些事,總是以一顆寬厚的心包容同學的所作所為。最後,同學們都被他寬容的品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征服了,大都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陳景潤的人生之路上,繼母對他的影響也很大。在他10歲時,母親突然病逝,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很快因為一場突然降臨的災難淹沒在苦澀的淚水裏。父親正當中年,日日忙於公務,又要照顧一群幼小的孩子,實在照應不過來。他經過慎重的考慮和選擇,娶了後妻。未諳世事的陳景潤,感到從未有過的迷惘,一個陌生的女人闖進了他的生活,並且要擔任管教他、撫養他的角色,他不知怎麼辦才好。陳景潤保持沉默,靜靜地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然後判斷是非。
有一次,陳景潤帶著弟弟去找夥伴們玩,他們玩彈弓打麻雀的遊戲。不料一位調皮鬼失了手,從彈弓中飛出的小石塊,如子彈般擊中了陳景潤弟弟的嘴唇,頓時血肉模糊,慘不忍睹。陳景潤嚇呆了,陪著弟弟大哭起來。小夥伴們全慌了,連忙把陳景潤的弟弟送進了醫院,縫了好幾針。繼母聞訊趕來,她沒有責備陳景潤和弟弟,也沒有責備那個調皮鬼,而是自然而然擔當起護理孩子的天職。他的弟弟嘴唇腫了起來,不能吃飯,繼母噙著淚,用小湯匙一口一口地喂孩子牛奶。這一切,陳景潤都看在眼裏,他不善言辭,卻用溫和的目光表達著自己心中深深的感激。在他的內心,已經接受了這位寬厚仁慈的母親。
繼母寬容、善良、忍讓的秉性,更加深了母親對他寬容忍讓的教育。溫和、寬厚成了陳景潤的做人原則。這種做人準則對陳景潤這位癡心的學者來說恰恰是必不可少的,他的與世無爭、疏於人情世故順應了他潛心治學的需要,使他能心無旁騖,全身心地在數學王國裏耕耘,並最終在“哥德巴赫猜”這座數學高峰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陳景潤培養孩子的獨特方法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麵也有獨特的見解和方法。他的兒子名叫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由昆)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對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陳景潤也是望子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