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宋嘉樹:敢為天下先(3 / 3)

異國求學,終生受益

1903年,宋嘉樹請求布惠廉(美國監理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幫助宋藹齡去美國學習。此時中國,隻有真正有錢的人家才夢想著送他們的孩子出國受教育,而且,隻有男孩才會被送出去,還沒聽說一個女孩應該出國。但宋嘉樹打破了這一習俗,毅然送藹齡進入佐治亞州梅肯市的裏安女子學院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所專為女子開辦的大學。五年後,他又把次女宋慶齡、三女宋美齡和兒子宋子文一起送到美國學習。值得一提的是:宋藹齡就讀的裏安女子學院校長麥克阿斐女士曾高度評價宋氏父母:“宋藹齡的雙親在打破國內的習俗,送其東方生長的女兒來西方學校裏求學時,實在需要想象力及勇氣的。鼓勵他們在一個文化中成長的女兒到另一文化中求學,宋氏父母實為東西文化融合的前驅。”

次女宋慶齡和三女宋美齡初入學的這座學校坐落在新澤西州薩米特市的一個小鎮西部,該校為克拉拉·波特溫小姐創辦,其丈夫是俄國人。早在1906年宋嘉樹在美國籌款時,曾隨溫秉忠(清廷外交顧問)來過該校參觀訪問,波特溫小姐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給宋嘉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當宋嘉樹向波特溫小姐提出讓兩個女兒來學習之事時,波特溫小姐當場應允下來。

宋慶齡和宋美齡隨姨夫溫秉忠向波特溫小姐報到後,著實使波特溫小姐吃驚的是,查理(宋嘉樹)竟還有這般美麗的兩朵金花!姐妹倆個頭差不多高,如同仙女下凡一般,備受波特溫小姐關照。“兩朵中國金花”置身於校園,學校師生也著實掀起了一陣波瀾,他們都以友好的態度接納了這對親姐妹。兩姐妹也給師生們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印象:宋慶齡莊重、文靜,再加上她年齡比其他同學大的緣故,一般不參與“那些小孩子玩耍和嬉鬧”之中;而宋美齡天生活潑和歡躍,還有點男孩子般的淘氣,也許正是這些,她比姐姐宋慶齡人緣好,大家都願意和她一起玩。

兩姐妹擔負父輩的使命,一進校園就埋頭於功課的學習中。宋父有話在先,美齡貪玩,讓慶齡多管教她一點。父親的話應驗了,美齡著實使慶齡操了不少心,好在她能聽姐姐的話。

兩姐妹在薩米特市度過了一年緊張而愉快的學習生活後,1908年9月5日,宋慶齡如願以償,考入了佐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裏安女子學院文學係。她又把美齡安排在離自己較近的避暑山城德英雷斯特的皮德蒙特學校,住在藹齡一個同學的母親英斯夫人家中。每周禮拜日,慶齡都要帶些水果之類的東西來看美齡,常和藹齡碰到一起。三姐妹相聚,手足親情,異國思鄉的愁雲代之以歌舞、談笑風生……

三姐妹在美國留學時,宋嘉樹堅持不懈地定期給她們寫信,寄剪報,談上海發生的事件,告訴她們中國國內局勢和革命的發展。父親的影響使藹齡的根仍然牢牢地紮在中國的土壤裏,盡管她在外表上有了一些變化,以適應所處的美國環境,但在內心深處,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她的同學回憶說,有一次當一位教授讚美她變成了“一個漂亮的美國公民”時,宋藹齡變得非常生氣,當著同學的麵駁斥說,她不是美國公民,而是中國公民,並以此感到自豪。

宋嘉樹不僅成功地教育了六個子女,讓“宋氏三姐妹”成為世紀風雲人物,他自己也對中國婦女解放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作為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宣傳基督教平等、博愛思想,為改善中國婦女的生活狀況、推行女子教育盡了一些力量;作為實業家和革命者,在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的同時,推動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前進,其男女平等思想,在當時的中國處在先進地位,並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作為父親,成功培養了三位彪炳史冊的女兒,是十分榮耀的。長女宋藹齡其實絕非等閑之輩,在宋慶齡之前,正是宋藹齡先做了孫中山的秘書,宋慶齡也是由姐姐的介紹成為孫中山的秘書,後來成為孫中山的伴侶;而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婚姻,也正是在大姐宋藹齡的竭力支持和撮合下才得以玉成其事,而蔣宋聯姻,是民國曆史上不可忽視的大手筆。1914年,宋藹齡同孔祥熙(孔子第75代孫,1901年留學美國,畢業於耶魯大學研究生院)結婚。夫婦倆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國民革命,後來緊跟蔣介石,一直追隨其左右。由於連襟的關係,孔祥熙深得蔣氏信任,在國民黨政府裏長期位高權重,從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一直到行政院副院長以至院長,多年操縱國民黨政府財政大權,成為蔣氏政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次女宋慶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並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繼續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貢獻力量。宋美齡成為蔣介石的第三任妻子,“中華民國”時期的第一夫人,憑借孔宋兩大家族的強力支援與美國留學背景,活躍於政治、外交等領域,對近代中國曆史與中美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育心得”

台灣作家黃瑞田在研究宋氏三姐妹成才的結論時說:“時代造英雄。三朵金花,那麼豔麗,她們不僅是中國的婦女領袖,亦為世界婦女領袖。高素質的父母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子女,宋家教子有方,這個方就是美式教育、聖經故事、幽雅環境、聖潔氣氛、音樂空間。”

宋嘉樹成功地把三個女兒都培養成了引領時代的新式女性,這一切,緣於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曆,取決於他對男女平等精神的崇尚、對民主精神的尊崇、對獨立精神的踐行和對祖國的摯愛。而對孩子天性和個人意願的尊重,對孩子身心、智力發展的全麵重視,在言傳身教中對子女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科學引導,更值得今天的我們在教育下一代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