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宋嘉樹:敢為天下先(2 / 3)

美式教育:擯棄舊習慣和舊傳統

盡管宋家的家庭日常生活由母親倪桂珍主持,但相對於母親的嚴厲、固執和循章辦事,父親的親切、熱誠和隨和更受孩子們的歡迎。況且,決定孩子們教育方針的大事往往還是遵從父親的意見。宋嘉樹表麵上親切、隨和,但骨子裏卻是一個蔑視傳統、勇於創新和執著追求的人。他對中國傳統的壓抑個性和循規蹈矩的陳腐教育方式深惡痛絕。在美國的經曆使他認識到中國近代化的必然趨勢和美國教育的價值,因而他下定決心要“敢為天下先”,讓他的子女接受最好的、地道的美國式教育。在孩子們未入學前,他就開始按照自己在美國得到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來培養和鍛煉他的孩子們。

他不讓女兒們纏腳,免除纏足之苦。他免去了古典教育中無關緊要的“修養”,如傳統私塾中教授的《女兒經》《對對》等。當他看到女兒們因不喜歡刺繡捉弄師傅而遭到妻子的嚴厲訓斥時,他對女兒們厭恨女工活計寄予同情,並聰明地說服妻子“眼睛最好用於閱讀”。

重女輕男

宋嘉樹允許孩子們自由玩耍,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並盡可能地提供條件,讓孩子們在玩耍中認知世界。作為父親,宋嘉樹對女兒較兒子們更為寵愛。當藹齡還在蹣跚學步時,性急的父親就買了一箱皮球讓她追逐。當女兒跌倒時,他並不急著去扶起她,而是笑著鼓勵她自己爬起來。他上海的住宅處在荒郊野外,周圍是農田菜園,這為孩子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當她們踏壞了附近鄉民種的菜時,父親也隻是拿出一筆錢付給他們,讓他們別幹擾他的孩子,讓孩子們在鄉村裏盡情地嬉戲,體味大自然的魅力。暑假的夜晚,宋嘉樹常常唱起他在北卡羅來納州和田納西州采集來的英文歌曲,純美洪亮的歌聲讓孩子們著迷,讓他們體會到音樂所帶來的快樂和美妙。藹齡10歲生日的時候,她還成了中國最早擁有自己的自行車的女孩,那是父親專門托人從國外運來的。他常和藹齡一起在田間小道上盡情享受騎車的新奇和快樂。

注重品格訓練培養孩子的五種能力

(1)意誌力

宋嘉樹很注意訓練孩子們的意誌力。他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製、忍耐,養成不畏艱險、堅韌的品格。上海的初春乍暖還寒,尤其是下雨的時候,濕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更為寒冷,但宋嘉樹卻特意帶著藹齡一起淋雨,鍛煉她的意誌力和忍耐力。而4歲的小慶齡也對此產生興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父親尊重她的意願,自此以後,慶齡也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宋嘉樹還經常帶領孩子們野外徒步旅行,和藹齡、慶齡一起禁食,抵擋食物的誘惑,學會忍饑挨餓。

(2)閱讀力

宋嘉樹很早就注意引導孩子們閱讀書籍,他特意為孩子們從美國訂購了大量兒童讀物,與妻子一道花費大量時間引導孩子們閱讀,這使她們養成了勤於讀書的好習慣。藹齡在威斯裏安女子學院學習時,依照父親的推薦研讀了許多關於中國曆史的書籍。新澤西州薩米特鎮圖書館館長路易斯·莫裏斯記得宋慶齡和宋美齡這兩個姑娘讀書如饑似渴:慶齡“那個嚴肅的姑娘”,貪婪地閱讀成年人讀的小說、傳記和曆史等,“遠遠超出她那個年齡的普通姑娘的口味”;美齡則愛讀《小兔彼得》,據說在她10歲時,就已讀完了狄更斯的所有小說。美齡自己回憶在皮德蒙特時的生活說:“我讀了大量的書。我最喜歡坐在住房旁兩棵樹之間的那條長凳子上看書。”

至於語言,宋嘉樹在孩子們剛學話時就注重對她們進行英語會話的訓練,他還專門請了英國女教師教授孩子英語和拉丁語。藹齡3歲時,步惠廉牧師在同她對話時就發現她的英語會話能力一點也不比同齡的英美家庭小孩差。馬克蒂耶學校除語文外,其餘課程一律采用英語教授,宋家姐妹在校學習時都不存在語言上聽不懂的問題。在注重培養英語能力的同時,宋嘉樹也不忽視中文教育,他嚴格督促孩子們練習毛筆字,還請曾教過他中文的老先生教授他們古典文學。

(3)講演、觀察、寫作和社會交往能力

宋嘉樹還盡可能地鍛煉孩子們的講演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孩子們會寫字會畫畫時,宋家客廳的一麵牆壁就成了展示牆,上麵釘上了孩子們的繪畫、習字、用中文或英文寫的文章等。每當有相熟的客人來訪,這些作品的作者們都要當眾演說,說明他們的構思。他們家還經常召開小型演講會,孩子們擔任主講。1898年,宋嘉樹還和長女一起編了一份《上海兒童報》。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報,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自己寫,印刷業務最初由父親承擔,不久孩子們就親力親為。孩子們還負責把報紙推銷出去,藹齡把她的創刊號推銷給了兩位表兄。這份報紙一直辦到宋嘉樹最小的兩個孩子子良、子安進入聖約翰大學附中時才停刊。在這片自由的天地中,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麵才幹迅速得到增長。

(4)挖掘個性潛力

宋藹齡極富音樂和表演方麵的才華,宋氏夫婦便努力做大女兒表演的最佳“搭檔”。在傍晚時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練而凝神地彈奏鋼琴,幾個兄弟姐妹圍在一起聽宋嘉樹和大女兒的男女生二重唱。靜聽著父親那純美洪亮的嗓音隨著琴聲哼出的美國南方民歌,宋藹齡、宋慶齡和弟妹們從心底升騰起對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熱愛。

宋慶齡生性穩重、靦腆,和姐妹兄弟們在一起時,她總是最文靜的一個。不過宋嘉樹為孩子們營造的生活環境和氣氛,也使小慶齡於天性之外受到補益。

(5)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宋嘉樹喜歡看到孩子們獨立自主決定自己的事情,他盡一切可能尊重女兒們的決定,培養她們的獨立意識。上海的馬克蒂耶學校是由美國南衛理公會創辦的,是為中國女子開辦的一所最重要的外國學校。當藹齡隻有5歲時,她一心向往著進入這所學校,並向父親提出了入學請求。父親尊重女兒的選擇,幫她一起開創了一個偉大的奇跡——年僅5歲的孩子成了一名寄宿學生。學校的桌凳是為大孩子製作的,藹齡的腳夠不著地,一小時左右的正規教育課讓她的腿失去知覺。吃飯時,她搶不到放在桌子當中碗盤裏的飯菜,總是吃不飽。而最可怕的莫過於夜晚,因為她不能像其他大孩子一樣上晚自習,她不得不忍受單獨一人躺在大寢室的孤獨直到晚自習結束。盡管如此,在父親的影響和培養下,年幼的藹齡用異乎尋常的意誌力克服了這些困難,堅持了下來。1902年,慶齡和美齡也一起來到這所寄宿學校,在這裏培養獨立生活、個人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