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編碼的部首“豕”(1 / 2)

“豕”字作為豬的象形宇,標示著作為六畜之一的這種動物;而作為漢字的結構素,又可充當分類編碼的會意符號。今天通行的辭書《辭海》就專列出一個“豕部”,將一大批以此為部首的字歸入一類,幾乎沒有例外都與豬有這樣那樣的關聯。若從世界語言的多樣性來看,對豬這種家畜的語言編碼能夠達到漢語這樣的發達繁複程度的並不多見,這就給人們透過語言文字現象了解文化特性準備了生動的教案。

先看《說文解字》這部兩千年前的字書中收錄的從豕之字係列:

1.? 豕而三毛叢居者,從豕者聲。

這一解釋引發了後世不少爭議。什麼叫“豕而三毛叢居者”呢?清代小學家桂馥提出了合理的說明。他引用《本草嘉?圖經》:“犀,其皮每一孔生三毛。”此即三毛叢居義也。但?非三毛叢居,當是?字訓,錯入?下也。《左傳?定公十四年》釋文:“艾,《字林》作?。三毛叢居者。”看來古人觀測事物之精細微妙,遠遠超出後人的想象。就連汗毛叢生的形態也注意到了,並試圖用文字將此特異處表達出來。今日作為類名的“豬”早已不是當年具體可感的“?”了。

2.? 小豚也。

正如羔為羊仔,駒為馬仔,狗為犬仔,古人用“?”表示豬仔,羔狗?在音韻上正相對應。

3.? 生三月豚,腹??貌也。從豕奚聲。

這是專門指稱剛生下來三個月的小豬之名。較難索解的是“腹??貌”之說。《玉篇》雲:“豕生三月曰?。”也未說明此一命名的所以然。再查《說文》釋“奚”字:“大腹也。”可知“??貌”指的是小豬三月後漸漸鼓起的肚子形狀。

4.? 生六月豚。從豕從聲。一曰一歲?,尚叢聚也。

這是比三個月的豬要大,又比成年豬小的專用豬名。什麼叫“尚叢聚”呢?王筠說:?叢二字疊韻。小豚皆從其母,故叢聚。其說可從。

5.? 牝豕也。從豕巴聲。一曰一歲能相把拿也。《詩》曰:“一發五?。”

此字兼有兩義,或指母豬,是以性別為準的分類,或指剛成年的小豬,是以年歲為準的分類。“一歲能相把拿”可又作“二歲能相把拿”。注家多注意到“把”與“?”的音近關係。《增韻》:“?,婁豬,牝豕。”《字說》:“?,所謂婁豬。”巴猶婁也。

6.? 三歲豕,肩相及者。從豕開聲。《詩》曰:“並驅從兩?兮。”

?為三歲豬之名,但也稍有爭議。王筠曰:《齊風》韓詩、毛詩皆曰獸三歲曰肩。唯大司馬鄭司農注曰:一歲為?,二歲為?,三歲為特,四歲為肩,五歲為慎。肩相及者,謂及其母也。?肩疊韻,且以關經文借肩為?也。豬仔長到三歲,可從高度上與母豬比肩了,所以古人為其取了這個寓肩於?的專名。

7.? ?豕也。從豕賁聲。

閹割過的公豬應有專名以同其他豬相別,?字便擔當了此任。正像被閹之牛、羊、馬等家畜皆有專名一樣。《易》釋文引劉雲:“豕去勢曰?。”陸希聲《易傳》:“?,豕之去勢者。”這個字又寫作?,亦可用於指人的閹割。《韓非子?十過》:“公?而好內,豎刁自狡,以為治內。”注雲:“?,虧勢也。”

8.? 牡豕也。從豕?聲。

公豬之名,《左傳》又稱“艾?”,郭注《方言》謂之“?鬥”。從古書的用例看,古人大凡用於詛盟等場合的犧牲,皆選用公豬。字又可作?。《易林》:“牝牛牡?”,便是將母牛與公豬對言。

9.? 上穀名豬。從豕役省聲。

“上穀”乃漢代所置郡名。這個“?”當是以地域為準的家豬分類專名。王筠對此仍有不同看法,以為“此古者謂年齡之例也”。馬敘倫以為是上穀人對豬的稱呼,是豬的轉注字。《廣韻》則雲:“?,豬之別名。”

10.? ?也,從豕隋聲。

此為單純的形聲字,意思與?同,均指閹過的豬。《爾雅?釋獸》郭注:“俗呼小?豬為?子。”顏注《急就篇》亦雲:“?,?豕,亦謂之?。”王筠說:“分大小看,豕或生數月而騸,或數年而後騸也。”準此,則自小被閹之豬和長大後被閹之豬各有專名,以示區別。

11.? 齒也。從豕艮聲。

王筠注:“與齒部齦同,但此專屬豕耳。”這就是說,造字者專為表示豬的牙齒而造此字。

12.? 豕息也。從豕壹聲。

13.? 豕息也。從豕甫聲。

以上兩字是專指豬的呼吸而設的名稱。?字在上古也曾作為人名而使用,見《左傳?襄公四年》:“生敖及?。”

14.豢 以穀圈養豕也。

此字前已論及,見本書第二章五節。

15.? 豕屬。從豕且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