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解說未詳,後代注家多不置可否。馬敘倫懷疑是《字林》書中的文句誤入《說文》。
16.? 逸也。從豕原聲。《周書》曰:“?有爪而不敢以撅。”讀若恒。
“逸”之訓難通,注家或以為筆誤。據《六書故》、《玉篇》等,“逸也”二字當改為“豕屬也”。而所引《周書》則應加逸字為《逸周書》。豕屬之?是何種動物,《山海經?北山經》講到的?可為參照:“其狀如牛而三足。”
17.? 豕走??。從豕希聲。古有封?修蛇之害。
這個?字在論及開辟大神?韋氏時已涉及。《篡文》:“梁州以豕為?,河南謂之彘,吳楚謂之?。”藥草有名?苓,今呼豬苓。豕韋氏又可稱?韋氏。《資治通鑒》有“?突”一詞,注雲:“?,豕也,豕健於突。”《玉篇》雲:“?,楚人呼豬聲。”據此可知,??為同字異寫,得名於楚方言稱呼豬的發音。這樣,許慎所講的“豕走??”就不大可靠了。丁淮汾《方言音釋》雲:“豕古音讀追。?長鳴聲,豕豬亦雙聲,?豕疊韻。《說文》,?,豕走??也,?俗作?;謂其行走艱?也。”豬的體形雖身大腿小,但似乎還不至於行走艱難,否則又豈會有“豕突”之說呢。
18.? 豕絆足行??。從?係二足。
對這字的解說引發後人懷疑。馬敘倫說:既然絆兩足,又豈能行走呢?今之養豬者沒有絆足之俗。隻有拉到市場上去賣時才絆其足。而且是前後足並絆。甲骨文中有在豕下畫一橫的字,懷疑即《說文》中此?字。那一橫代表豬勢,當為性別符號。
19.? 鬥相?不解也。從豕虍,豕虍之鬥不解也。司馬相如說,?,封豕之屬。一曰:虎兩足舉。
此字的解說可疑處不少。豕與虎相鬥,雖不無可能,但有何必要為此專設一字呢?大千世界中相廝鬥者數不勝數,是否均會引起古人的關注,用專名加以界定和區分呢?王筠說,許慎在此僅僅泛泛而言,並非實指豕與虎鬥。“此譬況之詞,言猛如豕虎也。”
20.? 豕怒毛豎。一曰:殘艾也。從豕辛。
《爾雅翼》說豪豬雲:“見人則怒,其毫白色盡露,蓋是怒氣所發。”殘艾之艾當做?。這是形容豬被激怒時形態的詞,後世罕用。
以上僅是《說文》從豕字係的前20例,由此不難看出,古漢語中對豬的分類編碼是如何複雜細致,從性別、年齡、閹割與否、地方亞種、毛狀、呼吸等形態特征,均有專名加以界定。對於熟悉現代漢語中唯一的抽象概念豬的今人來說,古人感知事物的具體性足以令人驚歎。後代民間又為豬增添了許多別名、雅號,比較常見的有以下10個:
亥日人君《抱樸子》:“山中亥日稱人君者,豬也。”此一稱呼著眼於豕與亥兩字的相關性,可參看本書第一章一節。
長喙將軍 參軍《古今注》:“豬一名長喙將軍,一名參軍。”
大蘭王《俳諧集》:“北燕伯使使者豪?,冊命大蘭王。”陳造《燒豬詩》雲:“彼美大欄君。”似乎“蘭王”之“蘭”,取自豬欄之“欄”。
蘭子《正字通》:“豚,小豕也,一名蘭子。《列子》雲‘牢有欄子’,即蘭子。”張湛注《列子》:“凡物不知生之主謂之蘭。”這又可備一說。
糟糠氏《清異錄》:“偽唐陳喬食蒸豚,曰:‘此糟糠氏麵目殊乖,而風味不淺也。’這個諢名顯然得之於豬的飲食習性。”
魯津伯 得名緣由見前章。
黑麵郎 得名緣由見前章。
烏鬼 得名緣由見前章。
烏金 得名緣由見前章。
烏將軍 得名緣由見前章。
關於各地豬種的形態差異,古書中也不乏記錄。方以智《通雅?動物》引東璧曰:
青兗徐淮者耳大;燕冀者皮厚;梁雍者足短;遼東者頭白;嶺南者花白多;生江南者耳小,曰江豬。
又引《?幢小品》:
“彖,張腹而臧畢露者也。”升?謂為??。
後世人講到對各種家養動物的閹割,又約定俗成產生了若幹區別用語。如《?仙肘後經》曰:“騸馬,宦牛,羯羊,閹豬,鐓雞,善狗,淨貓。”七個同義詞中至少有宦、閹、淨三個均可施用於人。甚至豬的糞便,古人也賜予一個專名。“馬矢曰通,豬矢曰零”,便是這樣一種相對的說法。
看來,漢語中對豬的文化編碼十分繁複細致,從豬的年齡、性狀到豬的排泄物,幾乎都立了專名。這種情況可從一個側麵反映我國豬文化的發達程度和悠久傳統。如果說語言的世界就是我們感知和思想的界限,那麼透過漢語漢字中的豬文化蹤跡,可以對比較文化的研究提供哪些借鑒,對人類關於豬的認識有何種貢獻呢?